今年的領隊音樂椅遊戲,特別熱鬧。新年伊始,英超多支護級隊伍已撤換主帥;緊接而來,摩連奴、賓尼迪斯、雲格、文仙尼等名牌領隊,全部有離隊風聲。數據顯示,領隊飯碗穩定性越來越低:1992至93年球季,英格蘭各級聯賽被炒領隊,平均在位3.12年;到2010至11年,已大跌至1.45年。
主帥交不出成績,人頭落地,合情合理。在商界,表現不濟的公司宣佈換CEO,一般會被市場視為好消息,股價會上升;在足球壇,類似的市場反應也反映在賭波活動上,換領隊的球隊會吸引更多人下注看好。一年多前,不少香港人不也是對換特首充滿憧憬?
換帥帶來好成績,可有事實根據?前季中,利物浦重召名宿杜格利殊,立刻打了漂亮的半季(可惜上屆打回原形);今年2月,諾定咸森林請來新領隊Billy Davies,經歷一敗一和後,至今連勝六場;上季臨危受命捧走歐聯冠軍的迪馬堤奧,更不用說了。
短線利好 其後打回原形
在英國《衞報》寫專欄的「卧底足球員」(The Secret Footballer)認為,換領隊確能帶來正面刺激。成績低落球隊的通病,是球員不再尊重和敬畏領隊,影響鬥志。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新領隊入主,通常會拿一些不聽話的球員「祭旗」,打入冷宮,所以立竿見影的效果,是球員必定比之前拼搏,因為就算態度再差的球員,自尊心還是十分強,會懼怕因得罪新帥而淪為後備甚至被雪藏;在前朝失意的球員,則會爭取上位機會。至於評述員常說,新領隊改變戰術陣法、操練方式,即時見效云云,「卧底」認為只是想當然甚至亂噏。
這種「新官效應」也有數據支持。英國Warwick大學Sue Bridgewater教授,分析1992至2008年英超數據後指出,球隊換領隊後平均每場得分立刻提高,到換帥後第12場為高峯,平均從谷底反彈多達0.4分。不要小看0.4分,以一季38場聯賽計,每場多0.4分等於整季多出15分,幾乎是降班和參加歐霸盃之別。可惜,Bridgewater的數據也顯示,新領隊的魔法只屬短期利好因素,不能持續,「蜜月期」平均只維持十幾場比賽,之後會打回原形。換言之,「新官效應」只比「秋官效應」稍勝一籌而已(見圖)。
以上是球隊「自己和自己比較」。另一組學者John Goddard和Stephen Dobson,則比較換帥和不換帥球隊遭遇,以統計方法排除球隊間實力和賽程差異因素,結論竟然是,不換帥球隊表現稍勝!其他學者以意大利、西班牙、荷蘭和比利時聯賽數據,作類似分析,結論亦一致。美國經濟學者David Berri檢視足球以外資料,同樣發現在籃球(NBA)、美式足球(大學比賽)和冰上曲棍球(職業聯賽NHL)的研究,均顯示「換帥無效」。
在商界,何嘗不是一樣?美國零售連鎖店J.C.Penney,找來蘋果專門店前主管Ron Johnson作為CEO,挽救江河日下的生意,一年半以來的改革,劣評如潮。究竟是J.C.Penney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還是大家高估了Johnson的能力?雅虎幾年數度易帥,請來「靚女科技人」Google前要員Marissa Mayer,到現在為止,最受注目的改革只是取消員工在家工作選擇。香港人較熟悉的思捷(330),則找了時裝零售界最紅品牌Zara的人來做CEO,暫時亦未見起色。
更換領隊 心理大於實際
解釋領隊音樂椅現象,我認為可用以下三個心理學概念:
(1)「歸因錯誤」(Attribution Error):不久前我在本欄寫過「時來風送贏歐聯,運去雷轟踢護級」,數據證明,球員質素(反映在總工資上)主宰球隊成績,領隊影響力十分有限,可是一般人往往誤把球隊的短暫起伏,歸功或歸咎領隊頭上。
(2)「採取行動傾向」(Action Bias):在不少管理學和領袖學書籍,都奉bias for action作為優秀領袖的先決條件。球隊高層為了向股東和球迷交代,在球隊陷低潮時,必定想辦法「做啲嘢」,顯示決斷和領導力;短期內把球員整隊換走卻不可行,既成本高昂,也有轉會窗口限制,換領隊則容易得多。
(3)「虛幻優越性」(Illusory Superiority):曾有一個研究,要求駕車者評價自己駕駛技術,結果九成以上竟自認是「優於平均」,這當然在數學上不可能,心理學家稱之為「虛幻優越性」。球隊高層當然亦自信判斷力優於平均,可以超越換領隊無效的宿命;領導們也必然宣稱,自己並非凡品。
還是股神畢菲特看得最通透:「一位管理人,有優秀之聲譽;一門生意,有基本因素爛透之聲譽;當那管理人接管那門生意,往往只有後者的聲譽得以保持。」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