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股幾年前曾是基金最愛,增長高不特止,二房東的角色亦令佢地唔使承擔一般零售商的存貨風險,但銷售所得現金卻是佢哋自己先袋,着數非常。他們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做唔做得起個場,只要建立到人群聚集同購物的習慣,咁收入就可以相當穩定,銅鑼灣Sogo便是好例子。
又好似最早進入中國百貨市場的百盛(3368),市盈率在高峯時曾高達60倍,但今時今日大家等它復蘇已等到心死,公司老店太多,早年又錯過可以翻新同rebranding時機,導致現時就算想搞,在分店逾40間規模、市況又疲弱情況下,早已是力不從心。
以前投資者最常問的問題,是內地百貨公司呢種channel可以紅幾耐。由於早年內地消費者未成熟,「唔知自己想要乜」,因此百貨的優勢就是把覺得啱你用嘅產品集合在一起,教埋你買乜先啱。
但到了現時,很多一、二線消費者對國際品牌的了解程度,隨時高過你同我,他們會直接選擇去自己喜歡的品牌分店,百貨的優勢削弱了,它的黃金年代恐怕已過。
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