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行山人士、釣魚或單車友常到的船灣淡水湖,主水壩一帶湖面近日呈綠色兼有白泡,惡臭難當。有昨日路經該處的市民形容,受影響範圍有約兩至三個足球場大。水務署證實,上周已留意到該處有水藻聚集,但署方一直未有公佈。專家質疑,水務署多年無清理湖底淤泥,沉積的化學物助長藻類生長,食水安全暫無影響,但會帶腥臭味。
記者:陳凱迎 吳子葵
本報昨日接獲多名讀者報料,指本港第二大水塘船灣淡水湖,湖面有大片不明污染物,擔心影響食水安全。水務署昨證實,早在上周已留意到船灣淡水湖近主壩處有水藻聚集,估計由風或水流將漂浮的水藻帶向水壩所致。該署稱已密切監察情況,直到目前為止,各濾水廠接收的湖水水質良好。
至於為何上周至今都未有公佈事件,署方稱水藻屬天然生物,指情況不嚴重故沒公佈。該署指萬宜水庫亦有發現藻類,但數量並無異常。
濾水廠隔不走異味
何質疑,水務署無頻繁清理淡水湖底的淤泥,春季時冷時熱的天氣,令冷湖水往下沉、熱湖水向上升,水的流動翻起含大量氮素和磷素的淤泥,有利水藻繁殖,遂出現藻華現象(algal bloom)。他續指,東江水的化學物含量近年雖已達標,但仍須密切監察其含藻量,以防將水藻帶到本港水塘。但何認為藻患與市民在水塘釣魚無關。
食水安全未受影響
船灣淡水湖的藻患雖未構成食水安全危機,但何促請水務署盡快清理湖底淤泥,以防因湖水含氧量下降導致死魚大增,甚至連可產生毒素的藍藻都出現,影響水質。水務署則指,倘發現水質有異,會即時加強水質監測,並調校濾水廠的食水處理程序。
2010年8月船灣淡水湖曾出現藻患,水務署當時收到逾300宗投訴,指食水有奇怪泥味。調查後,專家相信炎熱天氣加上連場暴雨,導致淡水湖出現大量水藻,令水中MIB(二甲基異茨醇)值暴升9倍,產生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