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核廢料與芋頭的戰爭。
蘭嶼達悟族男人,三月九日及十日,在台灣總統府外的凱達格蘭大道,參與二十二萬人反核示威,他們發出呼聲,說起土語,用力以竹矛撞地,告訴蘭嶼以外的文明,他們有決心保護自己的土地免受核廢料污染。
從台北到蘭嶼,除了車程,還有二十五分鐘螺旋槳飛機旅程。古老飛機,每次只能接載十多名乘客。蘭嶼屬台東縣,約有五千名原住民,分六個族群。據說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納入清朝政府管治,再經歷日治時代至現在的國民黨政府。
利益分化部份島民
全島面積約四十八平方公里,環島步行約需要十一小時,單車代步約三小時。攝影師留在島上四天,電單車日租港幣一百元,一小時就可以繞遍全島。他吃過最貴重的燒酒雞,賬單由無污染的島民人情支付。下榻的漁人部落,村公所女管事還天天廣播王傑與周華健的歌曲,讓海島一角天天停留在逝去的八十、九十年代裏。
一九八二年台灣政府開始把核能廢料搬到這個以飛魚聞名的小島。「政府最初說,運來儲存的都是罐頭。」這個恐怖的文明神話,島上幾乎所有原住民都說得出,但所有人現在都知道這是惡毒的謊言。當年島民知道真相以後,曾經包圍儲存場,跟防暴警察對峙,想不到,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三十一年還未完結。
目前台灣共有三座核電廠,在蘭嶼二十三座儲存壕溝中,約十萬桶核廢料。這些壕溝約四點五米深,埋下用膠桶盛載的核廢料,再用石屎封好。兩年前,因為曾經出現核輻射洩漏,台灣電力公司僱用了三十多個島民把廢料搬移。對其他反核的島民來說,這已經是個嚴重警報。而污染危機不但發生在土地,很明顯,部份島民也已被外來利益污染、分化。
在蘭嶼長大的張海興牧師,反核三十一年至今,頭髮從黑變白。他說很多反核的長輩已經離世,不少年輕人因為工作忙,再加上利益,不再承接上一代反核的堅持。牧師為了傳達反核訊息,把寫有反核字樣的黃色浮波,不斷送入海,希望訊息能夠隨海漂流,散播到城巿,散播到每一個人心裏。這是原始對文明的呼喚,也是原始等候核文明的覺醒。
再難種出優質芋頭
有份到台北示威的原住民林文正說,日本學者指出,蘭嶼近海,每二百年會發生一次海嘯,核災難及污染,被島民視為最大的天敵。林正文眼中,蘭嶼最美的不見得是風景和海,而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芋頭田。那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也是世代相傳的文化與心血。他擔心核廢料染污土地,令蘭嶼難再種出品質優良的芋頭。他說,以前種植的芋頭非常結實,現在手摸過就爛掉了。
老原住民形容,核能威力如太陽。核廢料進駐,污染滲於無形,不去對抗,恐怕今後地瓜沒有了,芋頭沒有了,土地也沒有了。這是三十多年來,蘭嶼人一直希望把核廢料天敵趕出小島的原因。
攝影:林亦非 撰文: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