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競科、黃偉民、陳兆剛報道】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早前議決將五類鯊魚列入貿易管制,令環保團體感到鼓舞,但本港魚翅業界即推出自保新招,自創「魚翅Q嘜」制度,標榜無賣非瀕危或管制魚翅。環保團體炮轟認證欠中立,無法接受。
本月中,泰國舉行聯合國CITES大會,通過將遠洋白鰭鯊、三種雙髻鯊及鼠鯊等五種鯊魚列入管制,令受管制鯊魚種類增至八種,環團組織大表歡迎。在新管制下,漁民要分類、登記所有捕獲鯊魚,成本增加10%,魚翅業界紛紛想出對策。
據悉,香港海味商出席CITES會議後,日前聯手推出自創的「魚翅Q嘜」認證制度,並準備成立「海洋資源管委會」,協助業界和消費者認清瀕危和非瀕危鯊魚品種。該會發言人林丁貴稱,Q嘜認證會確保商戶出售魚翅,並無聯合國規管的8種鯊魚在內,屬於非瀕危、亦非割鰭棄身方式捕獲,好讓市民放心食用。他們更購買該8種受管制鯊魚的DNA樣本,以便抽查商戶。
環團指認證欠公信力
林強調,該會除了海味業界,還邀請約10位來自澳洲、希臘及內地的海洋專家及教授加入,並爭取與政府部門合作把關,以增加認受性。該會日前更趕印一批通告,分發給海味店及食肆張貼。
環保組織炮轟認證制度「冇意思」。香港護鯊會發言人盧嘉欣指有關做法是「自己做Q嘜畀自己」,雖然對方聲稱會以DNA驗證鯊魚種類,又核實漁民捕鯊方式,但她堅信如無各地政府配合,根本無可能執行。
早前天台曬翅風波,盧嘉欣指商人把不同魚翅放入同一麻包袋,由於魚翅難以肉眼分類,各界無法監察。她指除非認證加入環團,否則欠缺公信力。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同樣質疑「認證由誰發出」,即使有海洋教授加入,亦難確保中立,或存在利益關係。他續稱CITES由政治及商業衍生,把關存在漏洞。據聯合國另一組織「國際保育聯盟」數字,150種鯊魚陷於容易瀕危;就算CITES將8種鯊魚列入監管,其實仍然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