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升級再造,何須左顧右盼找千奇百趣家品?深水埗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upcycling社區?再殘的東西都有人要,拿回家左邊加些,右邊加些,一班環保職人,將upcycling變成生活。
記者:周燕
攝影:伍慶泉、周旭文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舊枱做木頭車
深水埗界限街藏了很多老店,有做帆布的、織藤籃的、收買舊家品的,而李帝友夫婦經營的「友記車仔」舖面雖然又凌亂又細小,毫不光鮮起眼,卻是有名的木頭車店,垃圾工人、建築工人會光顧外,連設計系師生都來偷師,遠至荷蘭、日本的年輕人也慕名而來,把李伯的木頭車奉為工藝精品。初看李伯的大作,大概會不以為然,普普通通一架車仔,有何特別?但只要你看到一個八十五歲的老人,連腰都彎了,不戴耳塞,不戴保護罩,不套上手套,就開動一台台機器,轟轟隆隆地又裁又打又𠝹,就知道甚麼叫心靈手巧。李伯二十五歲開始已經做木頭車,足足做了一個甲子。
新不如舊
木頭車盡顯上一代香港人的生活智慧,四個小輪子的車胎由舊車胎改裝成──車胎行走得久了,就會變得平滑,不可以再用,李伯收集這些舊車胎,裁走中間俗稱光頭胎的一段,用兩側的部份改造成木頭車的輪子。光頭胎的部份不會淪為垃圾,因為李伯會用來包着木頭車四角,有防撞的作用。木頭車車身也不是新簇簇的木材,而是別人棄掉的舊床板。慳錢之餘,原來也因為新不如舊,李太說:「當然是床板好用啦,新木會變歪的!從前的人在大床上幾仔乸跳跳跳,也不爛掉,多實淨!而且從前又無冷氣、風扇,除晒衫瞓覺,床板把汗都吸收了,都是精華來的,所以舊床板做的木頭車不吸水,就算沾上雨,抹一抹就可以了。」
「鍾意乜咪做乜,我自己用啫嘛!」李伯兩夫婦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生活總算不愁衣食。做生意也只當幫吓人,教吓新一代,但慳家性格十年如一日。平日看到別人不要的東西都不介意拿回家,再改造成合用的家品,就是一塊膠板,李太也不捨得丟棄,用來做器皿的蓋子,訓練有素,所以即使已經七十五歲了,李太聽到客人的要求,心中已經有了圖則,不會難倒她。年輕人可能大讚她環保,但她說:「以前沒有環不環保的,大家只是覺得不要浪費,用得就不用買!」
友記出產的木頭車,用上兩年不定,三年不定,有人足足用了十一年,李伯手工太好?李太說:「他手工不是靚,是我控制他不可以用品質差的材料。好像這塊木,有道裂紋,一定不可以用,很容易爆裂的。」如此堅固耐用,幾年也不用換新的,做生意豈不艱難?「不會!人家知你的東西好,就會介紹朋友來。」
深水埗街坊 摺枱劏房
「不知與我媽媽患小兒麻痹症有沒有關係,我比較懂得欣賞殘缺的東西。」從事藝術創作的黃振強六歲從內地來港,一直住在深水埗,草根家庭長大,很早已經體會生活艱難,「阿爸阿媽都是重感情的人,不會輕易棄掉一些東西,或者我也受到他們影響。」每個深水埗街坊都有一點upcycling智慧,爛枱爛凳,都有改造價值,巧手一碰,就是新家品,二手、三手東西再殘舊都有市場,「現在情況更加嚴重了,不只有天光墟,還有夜墟,公公婆婆在街上拾到煲煲叉叉,會再賣給其他人,而真的有人買,因為這裏的人真的窮困,一個舊的煲,只是賣十元二十元,但買一個新的則要百多元。」
舊簿子的美
小學三年級開始,黃振強已經發揮深水埗的upcycling智慧,用阿媽煮菜剩下的雞蛋殼做勞作仔。最近有些荷蘭朋友來了香港,黃振強靈機一觸,把舊木、爛木等廢物用來間房間給朋友住,舊摺枱化身木門,筲箕做燈罩。有位獨居老伯病逝了,留下一堆舊衣舊雜物,黃振強百無禁忌,挑了一些,放在火炭的工作室中,「這個伯伯很姿整的!」他的灰毛衣、藍襯衫十分四正企理,會穿上身?「會呀!我覺得跟我很合襯!」老伯還很喜歡買六合彩,舊簿子寫上每期六合彩的號碼,又有本簿子寫滿一頁又一頁整齊中文,黃振強從這些垃圾中看出殘破美,「伯伯的字很美,簿子爛掉的地方也很美……」諷刺的是黃振強剛剛在高級百貨公司看到一本書,扮殘扮舊,卻標上貴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