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
習近平在出任中國國家主席後的首次出訪,首站選擇了俄羅斯,引起國際媒體關注。有分析認為,這是對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政策的回應;同時也顯示中國欲通過加強對俄關係,抗衡日美同盟。
領導人多首訪俄國
中共建政以來,國家領導人首次出訪的地點並不盡相同,但前往俄羅斯(包括前蘇聯)的次數則多一些,至今共有四次,前往日本則有兩次。比如,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第一次跨出國門,就乘專列出訪蘇聯,促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胡錦濤在2003年擔任國家主席後,第一站也是訪問俄國。
許多外媒對習近平出訪首站也選擇俄羅斯作解讀。日本傳媒認為,俄羅斯被習選中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意欲對日本近來開展的對華外交攻勢發起反擊。一般認為,習意欲以俄羅斯為突破口,摧毀逐漸成形的對華包圍網。《紐約時報》則引分析指,習選定俄作為外訪第一站,「是對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政策的回應」;路透社稱,中國和美國是國際社會舉足輕重的兩個國家,中國新領導人首訪沒有選擇美國,而選了俄羅斯及非洲國家,這給美國敲響了警鐘。
官熱民冷僵局難解
中央社引述台灣前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周世雄表示,在中日因釣魚台領土爭議對峙之際,大陸拉住同樣與日本有北方四島領土糾紛的俄羅斯,不僅可以牽制日本避免躁動,更傳遞給美方一個訊息,別總拿美日安保條約來壓中國;英國廣播公司的評論則引述中俄問題專家表示:「(中俄)兩國關係『政熱經冷』的狀況會隨着習近平此行發生改變,但『官熱民冷』的僵局難解!」
鳳凰網/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