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被受害人加害的受害人

巴人──被受害人加害的受害人

【採訪手記】
在特拉維夫的咖啡館,問鄰桌的以色列人這城市去年底遭哈馬斯火箭攻擊時的狀況──當時一枚火箭落在市郊,一枚在外海上空爆炸,沒造成傷亡,但畢竟是廿年來首次。對方卻顯得輕鬆平常:「沒甚麼,我們有最強的防空系統(「鐵穹」防衞盾)。」記者以港燦語氣再問:「你們不擔心嗎?」他聳聳肩:「沒辦法。我們向來被敵人包圍。」
翻開地圖,你很難質疑他的說法。但同時,你會看見巴人被硬生生的分割在西岸和加薩地區。以色列圍着巴人建圍牆,設檢查站;去年11月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成功爭取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以色列宣佈進一步擴大殖民區。

美國已故學者、巴勒斯坦裔的薩伊德(Edward Said),形容巴人是「被受害人加害的受害人」(the victims of victims)。他明白猶太人經歷大屠殺的歷史令以色列問題更複雜,不能以判斷其他國家的標準處理,但他更不能接受,巴人因這些並非他們犯下的罪行而被剝奪與生俱來的權利。
以巴和平進程自1993年奧斯陸協議至今,仍是困局;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等分歧仍然巨大。這不但牽涉以巴分歧,還有各自內部的鬥爭。巴勒斯坦有法塔赫和哈馬斯等派系之爭,前者基本接受與以色列並存,後者經常把毀滅以色列掛在口邊;以色列也左中右政黨林立,今年大選後連任總理的內坦亞胡幾經艱苦才組成新政府,但執政聯盟內的政黨立場各異,令以巴前景更添不明朗。

只想做一個獨立的人

薩伊德終其一生,在一國兩族方案與兩國方案之間兜了一個圈,晚年眼見以巴衝突不斷升級,將精力轉投音樂,成立了一支由以色列和阿拉伯年輕音樂家組成的管弦樂團。你不會分辨到台上誰是以色列人或巴人,只會聽到契合的樂章,這使薩伊德相信,藝術超越政治的意識形態。
無論自由劇場或杰寧戲院,威脅他們的有以色列人也有巴人;謀殺Mer-Khamis的兇手有說與哈馬斯有關,也可能是其他人。但正如Mer-Khamis生前不甘被歸類為猶太人或巴人,他只想做一個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