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爸爸讓杰寧戲院重生

追夢爸爸讓杰寧戲院重生

如果說自由劇場是一場抗爭,那重建杰寧戲院(Cinema Jenin)就是實現一個不可能的夢。動盪和貧窮之下,當基本的生存都可能是每天的掙扎,有人仍願意為重開一家電影院而奔走,不是夢是甚麼?因為以巴衝突而停業廿多年的戲院,因為一個父親的故事,得以重生。

兒子遭槍殺 捐器官無分國族

Ismael Khatib在杰寧長大,年輕時加入法塔赫,曾三度被以色列關進監牢。第三次出獄後,他聽父親的話,離開法塔赫,開店結婚生子。他有不少顧客來自以色列,以色列建圍牆卻令他生意大減,小店被迫結業。
在悲慘世界悲劇總是接踵而至,時值巴人第二次起義的2005年,Khatib的兒子玩玩具槍時,被以軍以為是真槍,當場擊斃。兒子的死徹底改變了Khatib。Khatib沒有去復仇,反而捐出兒子的器官;有的給阿拉伯小孩,有的給猶太小孩;無分國族宗教,讓兒子的生命以另一方式延續下去。
Khatib的故事拍成紀錄片《杰寧的心》,得到國際大獎;但在杰寧,卻沒有地方上映。杰寧戲院在上世紀60年代興建,曾是巴勒斯坦最大的戲院,卻因以巴衝突,80年代起停業。Khatib聯合很多人,決定翻新荒廢了廿多年的戲院。在德國政府、Roger Waters等贊助下,戲院2010年夏天重開。這裏除放電影,還設青年中心,辦工作坊。

記者來到時,戲院尚未營業,職員特別開門讓我們參觀。一面紀念碑寫着對協助重建的單位的感謝說話:因為他們沒放棄相信這個夢。戲院外還有花園茶座和戶外影院。
戲院上、下兩層各有200座位。職員說,男觀眾坐下層,和媽媽、姊妹等來看電影的坐上層。記者問「那一班女孩來看電影呢?」他有點不知如何回答,記者才想起這裏畢竟是回教社區,難怪他不會說男女拍拖來看電影坐哪裏之類。據說,曾有人派傳單警告外國人離開杰寧,又威脅毀滅這戲院;巴勒斯坦極端保守勢力向來討厭「西方價值」衝擊回教傳統,又反對外國力量介入抵抗運動。
職員說,這裏除放阿拉伯電影,也會放荷李活電影,也曾放過香港電影,但名字已記不起了。

杰寧戲院的職員解釋,男觀眾坐下層座位,和母親姊妹來看戲的則坐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