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攝錄機,一部電腦,幾個人,些少創意及空閒時間,誰會想到加埋等於幾十億生意?一條純粹惡搞的短片,今年2月上載到YouTube後,竟掀起全球「Harlem Shake」狂熱,繼而引伸無限商機。在人拍我拍驅使下,Harlem Shake短片氾濫成災,甚至變成一種社會現象,嬉笑背後卻隱藏深層次意義。
撰文:馮國康
若不是LMF成員Kevin仔在港鐵搗蛋,又或是余文樂和周柏豪宣傳其籃球隊橫洲工業而惹起另類迴響,相信大家都不知道Harlem Shake的存在。Harlem Shake(拜託不要叫它屌絲舞)是網絡文化產物,今年2月由一幫澳洲青年拍攝短片並upload上YouTube,片段見他們無定向擺動肢體,背景奏起美國音樂人Baauer去年創作的跳舞歌曲《Harlem Shake》。長約30秒、看似平凡兼無聊的短片,竟一夜間紅遍全球,網民透過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站瘋傳,亦有人加入Harlem Shake行列拍片自娛開心share,終演變成一股社會現象。
據統計,全球平均每日有超過四千條Harlem Shake短片上載YouTube,英超球隊曼城、NBA球隊熱火派出球星來製造宣傳效應;台灣人以Harlem Shake反核;亦有以色列軍人因拍片而被監禁。
Hit爆即申請版權
要剖析Harlem Shake瘋潮成因,先得從起源說起。81年,在哈林區生活的黑人Albert Boyce(Al B),將東非舞蹈Eskista演化成「The Harlem Shake」(哈林搖),它屬醉步一種,整個人搖搖欲墜,講求極佳平衡力。這種舞蹈最初僅於當地籃球賽休息時「間場」,後來慢慢滲入鄰近社區,近年更變成主流的街頭文化,在不少MV中都會用上。然而,網絡現今出現的Harlem Shake只是胡亂擺動肢體,談不上是舞蹈,跟哈林搖幾乎扯不上關係。Harlem Shake以此命名,純粹因短片播出跳舞歌曲《Harlem Shake》而已。至於它引起全球瘋潮,歌曲始創人Baauer當然也始料不及。
24歲的Baauer原名Harry Rodrigues,本是寂寂無聞的DJ,就算去年創作了《Harlem Shake》,事業仍不見起色,歌曲更是免費任人download。如今《Harlem Shake》登上美國Billboard榜首,想聽要付錢經iTunes下載,Baauer更申請版權,今後有人上載Harlem Shake短片上YouTube,他就有錢落袋。
撇除商業原因,Harlem Shake的盛行跟PSY的騎馬舞如出一轍,而兩者都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衍生物——其表現樣式都是即興、無意識、反邏輯及挑戰傳統。短片中的人借助cosplay及誇張道具,讓肢體自由擺動,潛意識地自我解放,那是對日常規範的反撲,精神上得到宣洩,Harlem Shake展示了人類集體意識的傾向。
網絡文化激起熱潮
然而,在全球無數人在扮蜘蛛俠和馬利奧而陷入「思覺失搖」之際,有幾多人認真想過為何這不叫Baauer Shake或Baauer Style,而偏偏叫Harlem Shake?從陰謀論角度看,這是種族主義(racism)作祟。「哈林」是一尊文化圖騰,它代表了地區、文化及種族。哈林搖本身是黑人引以為傲的街頭文化,正如前文提及,它其實跟諧稽的Harlem Shake毫無關係(拍片者也是白人),但因Harlem Shake在全球的影響力,世人接受了它來自網絡文化,遺忘了它的始源、歷史及意義。某程度上,這是白人對黑人一種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甚至文化剽竊(cultural plagiarism)的行為,情況跟Rock & Roll一樣,本屬黑人音樂,只因貓王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的出現而包裝成白人文化。當然,拍片者原意或非如此,黑人球星勒邦占士、獲迪亦甘於在鏡頭前荒唐一番。套網絡金句,認真的話你就輸了。
想睇更多首輪猛片介紹同預告片?《一台戲》為你網羅最新電影介紹及影評↓↓↓↓
http://hk.movie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