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br>職場女性漏斗效應 - 倪以理

以理服人:
職場女性漏斗效應 - 倪以理

有云女性撐起半邊天,但今時今日香港上市公司董事會,仍是男性雄霸的世界。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指出,香港女性在職場出現「漏斗」效應,由入職走上高管的職業階梯,大量女性流失。企業要改善管理層男女懸殊比例,除了事關性別平等,也是挽留人才之道。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Joe,最近連董事會「全男班」的港交所(388),也注意到香港女性董事比例不足一成,要求上市公司考慮引入女性董事,顯示越來越多人關注這議題。
答:不但港交所關注,香港非牟利組織婦女基金會也成立「30%俱樂部」,這個30%俱樂部在英國已有歷史,是由一班上市公司主席牽頭成立,希望鼓勵多些女性加入董事會,以女性董事佔30%為方向性目標。
董事會男女比例懸殊的問題,很值得關注。麥肯錫去年的調查發現(2011年數據,見表),本港有54%的大學畢業生,都是女性。在專業工作的入職層面,亦有52%是女性。
但去到中至高層,女性比例則只有23%。越高層,漏斗效應越明顯。在行政總裁職級,只有2%是女性,董事會方面則有9%。這反映在職場晉升這路上,有很多女性drop off,人才流失何其嚴重。相較亞洲其他地區例如日本、韓國等,香港女性董事比例算是高。但在歐洲,女性董事的比例通常有17%,美國則有15%。香港明顯低了一截。若果公司無法讓更多女性員工成為管理層,往往會在人才管理方面碰到限制。

男女比例影響團隊表現

問:Joe,麥肯錫公司有冇同樣的情況?
答:我們公司有同樣的情況,新入職的員工,差不多六成是女性,四成是男性。但去到合夥人的層面,比例就會逆轉,男女差不多是八二之比。這可能與我們行業比較demanding有關,生活節奏、工時等方面,均令女性卻步。
我們近幾年提倡women's initiative的政策。例如設立名為Take Time的計劃,就是了解到員工很關心flexibility,希望花多些時間在家庭生活、陪小朋友。平時單靠年假、公眾假期未必足夠,透過這個計劃,容許員工以個人原因申請四周至三個月不等的個人假期。
另一方面,有些part time program,讓女性員工上班更有彈性。在專業顧問這種日以繼夜的high intensity行業,要做這種事,是幾大的挑戰。我想在其他行業,這些措施大家也可參考。
問:這些方法多集中保留女性員工,但要提升女性晉升比例,有冇實際措施?
答:我深信,只要女性員工留在公司,就能夠跑出來,但如果因為小朋友、家庭的原因流失,管理層希望晉升女性,也無從選擇。在我的經驗裏,大多數中港公司在考核員工的時候都相當gender neutral。所以,我覺得這是retention的問題,多於promotion的問題。
問:我看過研究指,投資部門較多女性員工,表現會較好。在管理層面上,性別比例與公司表現有冇關連?
答:近年有很多這方面的調查,我們初部的研究是,女性管理層較多,管理層來自不同背景,產生互補作用,公司表現會隨之提升。
但至現時為止,只可以證實兩者有關連性(Correlation),是否有因果關係(Causation)?卻是另一個問題。到底是表現好的公司,特別重視平衡男女比例,還是女性在管理上比較優秀,這比較難去證實。
我有個不科學的看法,在我們這一行,以四至五人的團隊工作。我留意到,全女班、全男班,都及不上男女混合團隊的dynamic及效率。這說法是否適用於公司董事會,當然是另一回事。

Lost Boys問題更需關注

問:歐洲某些國家開始以立法方式,規定女性董事的比例,是否一個可取的做法?
答:我覺得不一定需要硬性規定。如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所講,凡事先要量度,知問題所在,就能有改變。更重要的是,企業有需要透過一個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去睇這個問題,留心去改善這件事。我深深相信,未來十年,問題會大大改善。
最近兩年,在美國有一個研究指出,在城市裏,未有子女及未婚女性人工已經高過男性,可能是trend reversal的先兆。
近期,時興論「A女與D男」。把適婚男女籠統地分為ABCD四等。基於男性不敢高攀的心理,A男一般配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最後就剩下A女和D男。這個現象說說笑吧,下一次再研究。但是換轉在職場的角度看,其實我不太擔心A女的問題,反而認為D男的情況令人憂慮。
問:Joe,可否詳細解釋一下D男的問題?
答:過去不同研究證實,男性在現有教育和考試制度有些吃虧,也解釋了為甚麼女大學生比例較多。由於男性專注力、接受能力較弱,在小學生、中學生階段,容易落後於同齡的女性。而男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互動、遊戲方式,才能吸收新知識。
我們曾經做過研究,這類型D男稱作Lost Boys,涉及更大、更深層次的問題。當他們的成長輸在起跑線上,往後未必能接受專上教育,影響了出路。最近家庭暴力事件,主角都比較似D男的角色。我認為,20年後,男女不平均可能已不是職場問題,30%俱樂部肯定會成功的。反而是Lost Boys的問題,更令人擔心,需要社會的關注。

倪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