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第85屆奧斯卡擊敗了史匹堡,拿走了最佳導演大獎,即使Daniel Day-Lewis演技再好,成功三奪影帝,亦無助《林肯》(Lincoln)成為大贏家。無他,《林肯》說的是廢除奴隸制度,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相去甚遠,從美國到中國,奴隸比比皆是,不但沒有強烈抵抗,甚至乖乖排隊,任由宰割。
這些奴隸的主人是名牌,他們只要把品牌包裝得與眾不同、高人一等,便能夠吸引一大班人追隨腳下,甘心情願將辛辛苦苦賺取的一分一毫無私奉獻。美國曾經是名牌的最大市場,相信林肯會死不瞑目。直至名牌奴隸把美國的經濟弄垮,中國便接掌了名牌的第一市場。世界各地的時裝、腕錶、汽車等等奢侈品,蜂擁進入中國。
香港人對奴隸生活更是習以為常,有上班沒下班沒完沒了的工作時間是奴隸,為了有瓦遮頭花幾十年供一層迷你豪宅是奴隸,趕潮流將不合身形的最新一季時裝配飾統統穿戴上身是奴隸。
主人深明奴隸的盲目崇拜,絕對不會留情,一浪接一浪發功,將名牌效應發揮到最大最廣。例如時裝Crossover腕錶、腕錶Crossover汽車,就連葡萄酒也積極利用名牌效應,企圖開拓市場。
去年在意大利維羅納舉行的葡萄酒博覽會Vinitaly,意大利名牌組織Altagamma主席Santo Versace開班,以「From Fashion to Wine」為題,教授酒莊推銷時裝名牌的成功之道。
當然,葡萄酒世界早已存在不少名牌,不過明星酒莊往往只是小圈子玩意,如非達人,還是弄不清是龍是蟲。於是有酒莊開始借助其他奢侈品的大名包裝,將知名度拓展至更廣闊的境界,或者抬高旗下產品的身價。
卡通人物闖入酒世界
剛剛跟Camus干邑的莊主Cyril Camus吃飯,我便問到他有關一瓶Camus Hello Kitty葡萄酒的故事。早前我看到這瓶酒的時候,還以為是假酒,因為Camus 150年來一直專攻白蘭地,重口味風格更與卡通人物風馬牛不相及。不過Cyril證實他的確曾經推出過這款葡萄酒,由於是日本進口商的要求,他就照辦了。葡萄酒賣得好不好並不重要,令他的進口商樂意替他更努力推銷干邑才是重點。
Hello Kitty可能不應與酒精這成人玩意扯上關係,但我好幾年前已經在Vinitaly的Oltrepo Pavese區域遇上了Hello Kitty Brut Rose氣泡酒,以100% Pinot Noir釀造,不久也登陸香港了。Hello Kitty粉絲大概弄不清酒莊的名字,但一看見主人出現在酒標,還不是立即掏出腰包。
Piedmont的Scrimaglio酒莊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在2005年開始推出一門三傑的Fashion Wine系列。三傑分別是Fashion Wine Design、Fashion Wine Sport及Fashion Wine Chic。Design是借助名車及軍隊包裝,名車包括了Alfa Romeo、Fiat、Lancia及Maserati。若果你未能負擔一輛Maserati,大可先來一瓶Maserati Prosecco。至於Sport,則是足球迷佳音,你可以選擇祖雲達斯、阿積士、拜仁、拖連奴、羅馬,以至米蘭等等球會標誌的葡萄酒,在夜深人靜時陪伴欣賞球賽。Chic更是開宗明義向奴隸開刀,一瓶以Charmat Method釀造的粉紅氣泡酒,若非掛上Chillout音樂聖殿Cafe del Mar旗號,我實在看不見可以標價69歐元的理由。
在各國大力打擊醉駕的大前提下,超級跑車本來跟卡通人物一樣看似不應進入葡萄酒世界,但偏偏喜歡超級跑車的人好像注定也要情迷葡萄酒。七十年代初Ferruccio Lamborghini出售了一手創辦的Lamborghini車廠,在Umbria成立Lamborghini酒莊,由超級跑車之父變成農夫。
Trentino也有一家稱為Ferrari的酒莊,由Giulio Ferrari在1902年成立,卻跟超級跑車沒有半點關係。Ferrari車廠的創辦人是Enzo Ferrari,純粹姓氏相同。美國加州也有一家取名Ferrari-Carano的酒莊,我去訪的時候,負責人開口第一句說話便是要澄清並非超級跑車的物業。莊主駕的是否Ferrari?我倒忘記查問。
既然名稱一樣,已收宣傳效用,跟名牌有沒有直接關係,可能已不重要。Tenuta Degli Dei是由Tommaso Cavalli在Tuscany經營的酒莊,父親Roberto Cavalli本來並無參與,但為了吸引奴隸,將老父最常用在設計的動物印花元素加入酒標,成為了Cavalli Selection葡萄酒。
葡萄酒聽音樂 陶冶性情
Xavier-Louis Vuitton也藉着Louis Vuitton的大名,成立XLV酒莊,生產一些他認為比較適合中國人口味的跨產區葡萄酒,包括了Pauillac、Margaux、Pomerol、Chateauneuf-du-Pape及Ventoux等。他是LV王朝的第五代傳人,卻跟這個時裝奢侈品牌沒有關係。LV在1987年與Moet et Chandon及Hennessy合組LVMH,集團主席是Bernard Arnault,Vuitton家族已經不是話事人。有趣的是,LVMH旗下有不少酒莊,包括Moet et Chandon、Krug、Veuve Clicquot、Chateau d'Yquem等等,粒粒巨星,卻沒有一家叫LV的酒莊。
事實上,集團一直對各品牌信心爆棚,不認為需要互相配合宣傳。也因為協議關係,又可能想配合也配合不來。例如集團在2011年收購了意大利珠寶名牌Bulgari,家族的兩位成員決定將生產線推入葡萄酒世界,在Tuscany南部成立酒莊,卻在合約下不能以Bulgari命名,結果起名PoderNuovo,產品推出市面時絕對沒有優勢。
意大利皮鞋名牌Salvatore Ferragamo也對生產葡萄酒感到興趣,現任主席Ferruccio Ferragamo在1985年打獵去到了Il Borro,瘋狂愛上後租了下來,到1993年更索性買了下來,但基於保存酒莊的千年歷史,沒有改名。Ferragamo的奴隸可能並不知道多了一位主人。不過,我曾在品牌的新季度皮鞋展覽會看到場館闢出一角展示Il Borro葡萄酒。
奧地利水晶名牌Swarovski也有相同的故事,老闆Gernot Langes-Swarovski在1989年收購了阿根廷的百歲酒莊Bodega Norton,亦沒有財大氣粗改名Swarovski酒莊,只是沿用原本莊名。反而他於1999年在中國秦皇島興建的酒莊,因為沒有歷史包袱,才起名Bodega Langes。他更引入釀酒新概念,在陳放自製橡木桶的酒窖不停播放奧地利圓舞曲,認為音樂可以陶冶葡萄酒的性情。
不過,最早的名牌與葡萄酒合作,應該是Chanel。品牌的反向C字商標,原本是Chateau de Cremat的標誌,莊主把它送了給Coco Chanel,現在已經成為世上最為人熟悉的商標之一。到了1994年,擁有Chanel的Wertheimer家族記起創辦人對葡萄酒的熱愛,斥資收購波爾多二級酒莊Chateau Rauzan-Segla,並邀請創作總監Karl Lagerfeld替2009年的葡萄酒繪畫酒標,將名牌效應發揮到極致。
作者:劉偉民
現任大中華酒評人協會主席,自由撰稿,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