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凱迎報道】新界東龍頭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繼急症室缺醫生致服務瀕爆煲後,心胸外科同需「急救」。本港現有三個分別設於威院、瑪麗和伊利沙伯醫院的心胸外科中心,惟威院僅得7名醫生,不及另外兩個中心各有15人的一半,下月再有1人離職。醫生不足嚴重影響服務,威院病人最長要等一年才可做心臟搭橋手術。立法會議員批評醫院管理局分配資源不均。
心臟搭橋、更換或修補心瓣及處理俗稱「爆肺」的氣胸手術,均屬於心胸外科範疇。根據醫管局資料,上述三間中心,每間每年處理大約100至200宗搭橋手術。但現時非緊急病人於威院輪候搭橋手術,需等約9至12個月,心瓣修補或置換手術輪候時間則為約6至9個月。據悉瑪麗和伊院的非緊急心臟搭橋輪候時間,分別為3個月和最長半年,快威院輪候時間一大截。
上述三間中心輪候時間有別,或與人手結構有關。有威院醫生指出,該院心胸外科只是外科部門轄下的一個分支團隊,與瑪麗及伊院心胸外科均屬獨立部門不同,威院得到的心胸外科人手少兩院一半。
醫局被轟沒合理分配資源
威院心胸外科現有7名受聘於醫管局的醫生。但該院發言人證實,下月將有再多1名心胸外科駐院專科醫生離職,料7月才有兩名專科培訓醫生到任。該名威院醫生擔心,下月流失多一名同僚後,人手緊絀問題加劇,病人輪候時間更長。
此外,為了維持服務,參與每個手術的醫生由原來四人減至二人,由資深醫生負責操刀,受訓醫生從旁協助,「但操刀嗰個忙到都冇時間教個受訓醫生」,變相削弱培訓機會,影響將來的服務質素。該醫生希望,醫管局盡快安排基礎外科培訓醫生加入,以防服務再受影響。
曾任公院心胸外科主管的鄭力翔醫生認為,非緊急病人等一年才做搭橋手術,情況不理想,「當然唔好,病人喺輪候期間病情隨時惡化」。他指,醫管局及威院應找出輪候時間長的成因,是純粹與人手不足有關,抑或是手術節數太少及深切治療病床不足造成,才可徹底解決問題。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梁家騮批評,醫管局沒合理分配資源,雖然瑪麗心胸外科要兼顧心臟及肺部移植手術,但此類個案每年有限,醫管局沒有合理分配資源,才是導致各聯網手術輪候時間差距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