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瘋狂。自從智能手機當道,社交媒體抬頭,有人預測未來十幾二十年,幾個大行業要徹底改變。這可怕革命,其實已靜悄悄進行。受影響行業包括音樂、時尚、媒體、廣告及報業。不錯,被改變的不只是生活習慣,很可能亦牽連到我們的生計。
科技之本,在於改變,智能手機變眼鏡,處理器4核變8核,社交媒體崛起,哪裏有潛在可改變的機會,科技和創業者就鑽到哪裏表演一番。在歷史上,改變是硬道理,十九世紀的印刷技術、二十世紀的電視技術,都是影響千萬人的生活和生計的科技。但有個盲點:在某種特別環境,行業與外界隔絕,資訊不流通,新來者難進入,舊思維不求變,會進步得慢。
報業的最新動向,是Google向內容業務推進的同時,放棄自家新聞閱讀器Google Reader,全力催谷社交網絡Google+,其發言人表示,新聞閱讀器使用度日益下跌,不得不放棄,配合公司整體策略,轉攻社交網絡。
社交媒體衝擊傳統媒體
事情的發展,再也明顯不過:新聞資訊的傳播,靠純粹的資訊聚合器(content aggregator)已不足以滿足用戶,用戶接收資訊的最後一里路(last mile),不再是報章雜誌,也不是網站,甚至不是新聞聚合器,而是由人和社群組成的社交媒體。
相對舊日子,報業和媒體的收入,現今被分拆成渠道和內容製作兩種收入。渠道的收入,絕大部份將落入搜尋引擎和社交媒體的口袋。至於內容製作,亦因為社交媒體來襲,令市場變得分裂,傳統媒體要跟社交媒體用戶直接競爭,以不擅長的數據和實際成效,作公平決鬥,競逐內容製作收入。現實是,品牌的媒體合作夥伴,不一定是大機構,更多時候,是一些擅長玩facebook和YouTube的個體戶。
基於內容製作的商業模式,隨着社交媒體而來,外國有個名詞叫content marketing,算是行業內其中一個buzzword。這模式出現,主因是消費者變得精明,不再輕易相信營銷者的傳統伎倆,與此同時,content marketing帶來一線曙光:放棄令人煩厭的廣告,改以討人喜歡的內容和手法,換個方式和消費者溝通,贏得曝光之餘,更贏得信任,建立更長遠關係,並從中達到其他不同的目標,如品牌和銷售額。
要注意,content marketing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外判,一種是自做,兩者都新,外判的例子較多,而後者的挑戰,是如何在顧客和公司之間取平衡。至於如何由零到有建立和管理一支內容團隊,知道如何找題目,賦予創意,反而是傳統媒體的心法。
方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