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各地社會發展舉足輕重 <br>新教宗那麼遠 影響力這麼近

對各地社會發展舉足輕重 
新教宗那麼遠 影響力這麼近

【採訪手記】
幾天下來,聽盡有關教宗方濟的美言,感覺很虛幻。在這個同住一室、只隔肚皮都可互相殺戮的年代,要相信人性美善,輕易地以為可從幾次講話去了解一個人,是很不能置信的事。更何況新聞工作者從來都有一雙懷疑的眼睛。記者的筆,就是要揭露假面,道出真相。而經驗告訴我們,真相通常一點都不美麗。

或許讀者會疑惑,一個宗教領袖的更替,對信佛、拜孔子,甚至無神論的巿民來說,有何價值可言?《蘋果日報》又不是《公教報》,一個阿根廷人的舉手投足,排山倒海的禱文,究竟又與公眾何干?
宗教信仰的本質,是為人提供一套世界觀,一套待人處世的價值,是每個人心裏的無形座標,提供每天行事方向。同一時間,在香港,以至是世界各地,天主教會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員,與政府及公民社會合作,提供醫療、教育、傳播等服務。這些互動,不但影響個別信徒行事,對整個社會也有深遠影響。

港教區與政府打官司

2003年,當時仍是教廷信理部部長、榮休的教宗本篤十六世發表了一份〈有關賦予同性配偶法律地位建議的考慮〉文件,重申教會對同性婚姻的反對立場。文件發表後,有本港同志團體衝擊天主教香港教區的主教座堂表示不滿。2009年,立法會修訂《家庭暴力條例》,天主教教會也曾因憂慮條例把保護伸延至同性同居伴侶,影響家庭價值,一度提出反對。
2004年,立法會通過《教育(修訂)條例》(又稱《校本條例》),教區不惜與政府對簿公堂,一直上訴至終審法院,雖然最終敗訴,但教會在教育範疇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凡此種種,教區主教的個人意志有之,整個教會背後的思想及指引影響力更大,是以要了解社會發展,甚至政策制訂,教會的價值觀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角度。
有關於新教宗的生活軼事,這幾天有鋪天蓋地的報道,與樞機一同乘巴士、自行支付旅館費用、12歲時向女孩求婚……全部令人會心微笑。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像一般堂區神父一樣,主持彌撒後,在聖堂門外與信眾閒談送別。教會把神職人員比喻為牧羊人,信眾就是羊。現實生活中,羊和牧羊人很多時互不相識,而教宗方濟的舉動,顯示出他不是輕易忘記羊群的牧者。

「眾僕之僕」備受尊敬

當然,神職人員也是人,也有軟弱的時候。有善行,同時也有污點。這些日子來,每次聽到信眾大叫「教宗萬歲」,或者經過聖物店看到教宗頭像的物品,都讓我感到非常不自在。教宗固然不是神,教宗之所以受尊敬,是因為他在教會內,被視為基督在世的代表,是領袖,更是僕人,而且是「眾僕之僕」,任何迷信的行為,對天主其實是一種侮辱。
信眾過份神化教會領袖,令信徒與牧者間形成不可踰越的階級,雙方都忘記了權力和名利就是令人變質的藥引─坐慣了教宗專車,熟習了前呼後擁,出入有專用通道,任何事只要動一動手指頭,或者開口(甚至不用開口,也自然有人會揣摩上意,自動辦妥),能夠退下來,實踐真正的神貧,與貧窮及受壓迫的人站在一起,是非常困難的事。

教會需要的不是財富

而我衷心期盼,新教宗會是一股清流,當有教會中人選擇向權貴獻媚,選擇向財閥卑躬屈膝的時候,教宗方濟告訴他們:「神貧的教會服務窮人」,就如耶穌向西滿伯多祿說:「來!跟從我。」然後伯多祿就放下手上的魚網,隨耶穌往各地傳福音,建立了地上的教會。
教會需要的不是天下財富,中梵建交需要的不是外交技巧,而是每個信徒都有捨棄一切的決心。
教宗方濟在四旬期誕生,正好提醒信徒,人活着不是靠餅酒,關愛最小的兄弟,才是復活節的真正意義。
《蘋果》記者 張嘉雯/梵蒂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