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高層減薪 精簡供應商網絡<br> 利豐研削開支自救

要求高層減薪 精簡供應商網絡
利豐研削開支自救

【本報訊】早前已發盈警的利豐(494)明天公佈全年業績,市場將關注其現金損耗情況。內部消息透露,面對採購代理角色式微、轉型做品牌分銷又慘淡,利豐正研究削減開支自救,包括要求董事及高層減薪,及精簡全球逾1.4萬個供應商網絡。
記者:吳綺慧 陳健文

消息人士稱,利豐研究業績急轉直下「死因」,認為是多年來進行大量收購,步伐過急,導致部份收購質素低劣,並一直未能有效整合業務,故重組行動將陸續有來。
據悉,利豐將今年主題訂為「同舟共濟」(We are in it together),會繼續削減開支自救,包括近月要求董事及高層減薪,並精簡全球逾1.4萬個供應商網絡,以提升盈利能力。不過,據三名消息人士證實,被剔出利豐供應商名單的廠家已作出強烈反彈,1月初更有供應商「拉大隊」到利豐長沙灣總部抗議,故至今削減供應商的計劃成效不彰。

大客唱淡前景 難助翻身

對於上述消息,利豐發言人一概以正處於業績前緘默期為由,不作評論。利豐年報顯示,三名執行董事馮國綸、樂裕民及馮裕鈞,2011年底整體薪金,分別達474.3萬、474.2萬及135.8萬美元,按年增幅為21%至26%不等,整個董事局年薪約1,113萬美元(約8,681萬港元)。
利豐有八成收入來自採購代理業務,從中賺取佣金,但近年歐美零售商積極節省成本,轉為直接向廠家買貨,減省中間人開支,市場憂慮代理人角色逐漸式微。雖利豐05年謀求轉型進軍品牌分銷,但這部份營運卻急劇惡化,導致公司1月時要發盈警。
利豐曾向市場稱,今年來自首30名客戶定單金額同比有雙位數增長,但投資者對其復蘇仍不敢寄予厚望。據合共佔利豐收入逾20%的四名大客最新業績顯示,他們大多看淡今年前景,或決定轉型,減少選用利豐進行採購(見表)。
如佔利豐收入逾11%的美國百貨公司Kohl's,截至1月底存貨按年上升17%,行政總裁Kevin Mansell明言,今年仍要處理存貨問題,料盈利只會有低增長。另一大客Wal-mart近日更被傳媒引述其內部電郵,形容2月生意「完全是災難」,對銷情未敢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