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br>白川方明臨別一言 - 利世民

利字當頭:
白川方明臨別一言 - 利世民

「市場想見到的,未必最有利經濟長期表現。」剛卸任的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最後一次以行長身份會見傳媒的時候如是說。
市場想見到甚麼呢?只升不跌嗎?我的經驗是,只升不跌的市,遲遲沒有上車的人就妒忌心起。跌了不升,像大陸的股票,就更加不是市場想見。不升不跌,好像也不太好吧。說到底,市場就是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刻都有人想升、跌和不變。
央行功用,本來是為免銀行爆煲;信貸供應,還是商業銀行的商業行為。所以,白川方明的說法也不無道理。不過,究竟怎樣才算最有利經濟長期表現呢?日本的物價持續萎縮,並非由於央行手緊,而是銀行系統在80至90年代膨脹得太過份,系統內積累了太多死資產,廿多年來流動不了,央行注入的資金,除了是支撐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流出制度以外;07年前的套利交易(carry trade),屬於這類。
今時今日的央行,已經不止是維持銀行制度運作這麼簡單;當貨幣政策等同了宏觀經濟調控,央行也要對升、跌和不變做決定。站在官僚立場,最好當然是「較快平穩增長」。
正如之前所講,日本最大問題,表面上是通縮,實際上是銀行體系沒有流轉;持續的通縮,也可以看成是各種價格,以非常緩慢的速度,由當年的瘋狂價,回落至自然水平。這種循序漸進的調整,究竟是否最有利經濟長期表現呢?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