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監察傳媒勢在必行,禍因在於2011年7月抖出的竊聽風波,損害了新聞自我監管的優良傳統,令民意反彈,英媒可說是作繭自縛。問題是,監管傳媒,最終除了損害新聞自由外,還損害民眾知情權。
新聞集團在英國的報章《世界新聞報》,被揭2002年竊聽失蹤女童道勒的電話留言信箱,令家人誤以為已被謀殺的孩子尚在人間,失德做法激起民憤,政府展開獨立調查,首相卡梅倫及新聞集團傳媒大亨梅鐸等都要到國會聽證會作供,最終揭發原來竊聽對象逾4,000人,包括政要名人。
檢討之下,是政客礙於傳媒力量而選擇與梅鐸打交道,令他變成「太上皇」,也令他旗下報系失自律,最後獨立調查報告於去年11月建議設立機構規管傳媒。竊聽風波,加上英國廣播公司早前涉嫌包庇已故主持薩維爾的孌童罪行,英國民眾對傳媒抱怨漸深,終令三大黨挾民意要成立最嚴厲的監管機構。
問題是,監管傳媒是極大危險動作,會削弱傳媒監察政府的「第四權」。要是沒有「第四權」,民眾就不可能知道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被逼宮的內幕、前美國總統尼克遜竊聽政敵的水門事件等。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