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過去兩年半測量本港各區的光污染,發現濕地公園夜空光度超出國際標準130倍,污染程度超越歐洲大城市的市區。尖沙嘴光害最嚴重,晚上8時半至11時錄得的光度,較「無污染」夜空超出1,200倍。負責有關研究的港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潘振聲表示,政府應考慮立法規管不同區域按時段關燈。
記者:潘柏林
港大物理系三年前研發「香港夜空光度監測網絡」,在全港18個地方安裝監測站,晚7朝7收集夜空光度數據。研究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制訂的黑暗天空國際標準,以沒有人為光污染的夜空光度為基準,發現本港市區尖沙嘴的光污染,比起無污染的夜空「超標」逾千倍。
研究指出,尖沙嘴光害最嚴重,晚上8時半至11時錄得的光度,較「無污染」夜空超出1,200倍,廣告招牌和向天射的泛光燈是該區光害的元凶,光污染直至下半夜(即凌晨開始)才錄得下跌。此外,住宅區大埔、黃大仙亦分別超出260和440倍,光害直至凌晨才大幅下跌。天水圍濕地公園「超標」130倍,最暗的西貢天文公園亦「超標」20倍。
政府應立法規管
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表示,濕地公園鄰近米埔自然保育區,但政府發展時從未考慮光污染對生態的影響。潘振聲指濕地公園的光害較歐洲城市市區更差,西班牙首都馬德理和意大利佛羅倫斯市區光污染僅「超標」100倍,而郊區一般「超標」幾倍。他直言情況令人憂慮,「郊區情況我哋係最擔心,濕地公園係一個希望保育得好嘅地區,但光污染情況非常嚴重,對當地生態環境好有影響」。他估計,天水圍和深圳一帶發展迅速,是西北郊區光污染嚴重的主因。
潘振聲和饒戈都認為政府應立法規管燈光,立法在不同地區和時段限制燈光,規範室外燈光設計。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稱,已成立委員會研究光污染,希望未來數月可以收緊規管,例如要求商戶在某些時間關掉不必要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