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香港醫療體系現狀與未來

爽通識:香港醫療體系現狀與未來

緒論

基層或年長市民都習慣使用公營廉價醫療服務,如推出自願醫保,將加重他們經濟負擔。

‧上星期新加坡醫療集團宣佈與新創建及香港大學醫學院合作,開辦一所新私立醫院,並且會負起醫學研究、醫生培訓以及參與2015年後自願性醫療保障計劃
‧其實香港的醫療問題內容寬而廣,涉及的絕不只是新建一兩所新私立醫院就可以解決
‧本文嘗試釐清今日香港的醫療問題,並分析當中的核心問題所在以及提出相關的解決辦法

1.現時本港醫療問題

市民預防疾病意識不足
‧香港毫無疑問是一個現代化大都會,而大都會先進社會常見的生活模式病如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在過去20年間不單發病率增加,而且患者年齡越趨年輕
‧政府及有關醫學團體早已向市民提出警告,但市民仍然是病發後才尋求治療,而非提早作出預防措施,致使病發率一直居高不下
─上述長期病患難以根治而且耗費龐大公共衞生資源,是香港公共衞生支出龐大的主因之一

人口老化
‧自1980年代開始,香港市民的生育率大幅下降,同時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012年數字顯示本地男性及女性平均壽命已延至80及86歲;結果,香港將步日本後塵,成為亞洲另一個人口將嚴重老化的地區
‧未來20年香港工作人口與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由現時的6:1下降至3:1
‧與此同時,根據政府統計數字顯示,60歲以上市民平均使用公立醫院病床率大幅超過60歲以下市民,人口老化是香港公共衞生現在以至將來的一個主要課題

公私營醫療系統失衡
‧自從醫管局成立後,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取得巨大進步,另一方面,私家醫院及私人執業醫生的收費又遠高於公營醫療機構,致使本港公私營醫療統統失衡
‧統計數字顯示,公營醫療系統聘用本地約六成的醫護人員,他們照顧了近九成病人;相反,私營醫療系統僱用40%醫護人員但只照顧了一成市民
‧因此,公營醫療系統無論是專科門診、急症室以至留醫服務長期處於超負荷運作狀態

公共衞生開支龐大
‧一方面,大部份市民無力支付私營醫療系統龐大費用;另一方面,現代醫療設施服務成本高昂,政府每年投入公共衞生服務的資源相當龐大
‧以2012年為例,政府公共衞生開支達390億港元,2013年度的開支勢超過400億元
‧即使如此,本港公立醫療系統的支出仍追不上市民對公立醫療系統服務的需求
‧以硬件老化為例,港大醫學院的教學醫院──瑪麗醫院,及九龍市區的主要醫院──廣華醫院的不少設施急需更新
‧同時,公營醫療系統無法照顧到部份病人的需要,現今不少高效藥物因成本原因而不列入政府藥物名冊內,而需要病者自行購買(自費藥物),可是,不是每個病人也有能力購買每月動輒二至三萬元的藥物,自費藥成為一個公共衞生的爭論焦點

人手緊絀
‧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令醫護人員特別是前線員工長期超時工作,加上工作壓力巨大,以及社會問責聲音等有形及無形壓力,不少公立醫院醫護人員萌生去意
‧另一方面,在私營醫療市場對經驗豐富的醫護專才的需求極大,而且私營市場能給予醫護專才的酬勞遠超過公營系統的承擔能力,因此,近年公營醫療系統人手流失的情況一直無法解決

2.出路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最大的問題是資源增長的速度追不上服務需求的增長,最直接的解決方法是進一步增加資源投入,可是每年400億港元的公共醫療開支已佔近兩成政府財政預算,再大幅增加醫療開支的難度很高
‧既然單靠政府財源已不能確保公立醫療系統的服務,醫療融資已成為大勢所趨,在過去10多年裏政府一直研究在香港推行全民醫療保險
‧由於公私營醫療服務收費差距過大,對於草根以至中產階級而言根本無法自掏腰包到私營醫療機構求診,故此,醫療保險成為市民使用私立醫療服務的主要財政來源,現今大部份中產人士已購買醫療保險,政府推動全民醫療保險方案亦在情理之內
‧可是,香港市民對全民醫療保險及現在提出的「自願性醫保」並不支持,因為:
(a)市民習慣使用每日100元的公營廉價醫療服務,如今要他們每月供款,由幾近免費到要自掏腰包,難免有所抗拒
(b)年青市民總認為疾病離他們很遠,認為到中年時才加入醫保也為時未晚
(c)對草根或「初級中產」市民而言,強積金已抽起他們5%的薪金,也減慢了加薪幅度,如今自願醫保等同再抽去他們收入的幾個百分點,令他們的生活質素下降

3.結論

‧政府面對公共衞生醫療融資問題採取了中庸之道,以自願性醫保作為開端,能否有所成就,要到2015年以後才有答案

撰文: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