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洗碗工人難求,有食店老闆不想再「客串」洗碗,一年多前開設中央洗碗工場,結果洗出商機,創業一年多便開新廠房,揚言外判洗碗將成趨勢,可打破洗碗工人不足困局。食店委託洗碗費用,大概會比支付洗碗工人薪酬貴多兩成,但負責人指省回的水電費可彌補額外支出。
記者:倪清江 彭美芳
大學畢業的歐允傑和廖家寶,一個開日式食肆和火鍋店,一個開馬來西亞餐廳。他們除了是職業訓練局「稻苗培植計劃」同學,更是不時要「洗大餅」的老闆,歐說:「聖誕、新年啲姐姐(對洗碗工人稱呼)要返鄉下,惟有自己落手洗。如果叫個樓面去洗,洗完一日,第二日佢就辭職唔做。」
分時段清洗 確保不撈亂
最低工資推行後,令洗碗工人不足問題惡化。歐、廖二人聯同幾位股東一年多前投資逾百萬元,在柴灣一工廈開設名為「碗然一新」的中央洗碗工場。歐揚言「真真正正完全解決洗碗問題」,二人名下食店取消洗碗部,碗碟交給工場清洗。
工場設有酒店使用的大型洗碗機,工人會先將碗碟放入有清潔劑的水缸作初步沖洗,然後插在洗碗機的輸送帶上,由洗碗機自動去油、清洗和烘乾,再由工人放入乾淨膠袋,再入膠箱,之後放進有殺菌紫外光燈的倉庫消毒,送回食店後便可使用。每間食店的餐具分開不同時段清洗,確保不會撈亂。
該公司派員於晚上食店收舖前,搬走裝滿用過碗碟的膠箱,同時放下前一日收集、已洗乾淨的碗碟。歐允傑表示,收費大概較請洗碗工人貴15%至20%,但未扣除可節省三分一水費和電費、以及員工保險等支出。但由於用過的碗碟要翌日才送回,食店需多買一套餐具。
該公司現有40多個客戶,主要是中小型食店,當中包括連鎖式餐廳,深井燒鵝酒樓和機場美食廣場也已委託洗碗;有三成是學校,主要清洗學生午膳餐具;至於提供10元飯的非牟利機構,公司僅收運輸費。廖家寶指暫時有兩類食店生意不接,一是門口不可停車,二是無𨋢上樓,因搬運困難。生意雖未歸本,但每月有盈餘已放入再投資。早前租用小西灣一工廈四樓作新工場,首條生產線日內開動,尚有兩條生產線將投入服務,正尋覓在九龍設新廠房,減少過海運輸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