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西貢鹽田梓村有近300年歷史,早期以生產海鹽聞名,是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島上逾百年歷史的聖若瑟小堂更獲聯合國文化遺產優等獎。由村民組成的鹽光保育中心成功將荒廢逾百年的鹽田復修,最快10月「翻生」,讓市民體驗產鹽過程。
記者:譚靜雯
鹽田梓村位於西貢內海,是香港天主教發源地之一,全島村民自19世紀中期起已信奉天主教,村內無客家祠堂供奉祖先,反而建有一個典雅的聖若瑟小堂,見證宗教與客家文化的結合。村民不時自製各種味道的客家茶粿及客家茶。
鹽光保育中心一直積極推動鹽田復修工作,去年獲慈善機構支持,令復修計劃成功「上馬」。中心昨舉行鹽田復修動土禮,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應邀出席。
中心主席陳子良稱,現時每月約有2,000至3,000人到訪鹽田梓村,盼透過復修鹽田讓市民認識產鹽過程,甚至親手曬鹽。
暫難估計產鹽量
負責復修鹽田工程的建築師鄺心怡也稱,將在鹽田舊址重修水閘及蓄水池,將海水引入鹽田,並設舊式曬鹽場。島上也有極具生態價值的紅樹林及泥灘,是多種生物和候鳥的棲息地,可推廣生態旅遊。
陳表示,整個鹽田佔地約10萬平方呎,礙於資金有限,首階段只可復修約3萬呎鹽田。他又承認,專家指鹽田復修後未必能成功產鹽,現階段難以估計產鹽數量,但表明有信心。他也擔心活化後會吸引大批遊客,「人多污染,反而會破壞本來嘅特色」。
中心將與旅行社、學校接洽,盼將每日到訪人流限制在300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