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內地A股、港股、美股同日股估值,就會發現以市賬率(PB)計算,美股估值最高,截至上周五,標普500指數PB 2.33倍,滬綜指、恒指同日經平均指數分別係1.66倍、1.49倍同1.52倍。
雖然指數嘅行業結構、成份股數目對於比較估值有重要關係,甚至應該拆開唔同行業嚟計先正確,但呢個過程相當複雜,仲要計到最後就會發現唔係蘋果同蘋東比較。
恒指成份股得50隻,遠比其他三個指數少,入選股票應該係精英,理論上值得較高估值,但係市賬率偏低、盈利表現反覆不定嘅地產股、金融股佔大多數,所以又要折讓番轉頭。不過,指數仍然係比較各地估值嘅最快捷有效方法,晉佳惟有死死地氣照用。
資產價格偏高需折讓
估值唔同,仲會有唔同嘅因素影響:(一)財政狀況、(二)資產價格水平、(三)會計制度唔同。
簡單啲睇,中港股市裡面,唔少公司持有物業資產,但係兩地商業、住宅物業價格都喺高水平,所以谷大咗盈利同資產,投資者明顯係防備資產價格下跌兩成之類,所以畀佢哋較低市賬率。
至於美國企業方面,自然揸多啲美國物業,而當地樓價處於低水平,資產價格偏低,未來資產有上升空間,所以市場畀佢哋較高市賬率。喺眼見美國樓市遠比中港抵買嘅時候,美股市賬率較高嘅情況下,大家仍然睇好美股多啲,其實並非唔合理。
樓價高同樓價低,影響投資者對於市賬率嘅睇法,落差可以好大。喺1997年樓市高峯期,恒指市賬率頂峯係2.4倍;至於2000年科網股熱潮,樓市低迷,市賬率可以升到去3.5倍先見頂,反而投資者會自然因應當時資產價格,去為股市估值。
如果同一邏輯放喺𠵱家,樓價較低嘅2010年11月,恒指市賬率2.1倍就見頂嘅話,恒指今時今日就好難有本事上到市賬率2.1倍見頂,可能只得1.7、1.8倍,就咁睇嚟,目前港股估值充其量算合理,唔好猛話好平嘞。
晉佳
本欄逢周一、三及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