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不宜悲觀。」上星期,在雷公鼎鳴的臉書牆上貼文〈中國經濟會否崩潰?〉如是說。
悲觀和樂觀,其實就是指觀察者對資訊的取捨方向。事實上,人對未來的預測,原則上沒有可能建立在完全的資訊上。故此,預測不是樂觀,就是悲觀。明知預測受主觀情緒影響;所以我的口頭禪就是:「預測有違我的宗教信仰。」但是,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之下,真的要看各種可能性,我寧願去猜想,最好的結局是甚麼,最差的結局又是甚麼。
兩個極端的預測,不代表中間落墨,找個中間數就當作是最大的可能性。這種上底加下底乘高除二的運算,填鴨式教育,也不科學。其實,最好的預測,真正的功用不大,盡其量讓人自我感覺良好,以及在發展過程中,衡量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反而,最差的預測,在風險管理的底線。Better be safe than sorry,所以在這個原則問題上,我很難認同雷公所謂的「不宜悲觀」。
悲觀,也不是出於敵視。雷公文章似在暗示,有好多對中國不懷好意的人,不斷唱衰中國經濟。不過,我也肯定雷公相信,只要中國經濟有真材實料,又何用介懷人家的主觀預測?再講,市場經濟公道之處,就是看中了,可以贏得回報,睇錯市,就輸掉機會。中國經濟是否可以到2042年仍然有最少5%的實質投資回報率,還有待未來的歷史去揭曉。
雷公的中國增長論,我最不敢認同是人民儲蓄率高等於經濟增長動力。資本供應充足,不等於資本分配有效。大陸金融系統有問題未解決,這一點雷公應該比我清楚得多了。但要改革金融系統,難免會觸動既得利益,今天中國的政治建構,有條件去處理這些問題嗎?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