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李克強就任國務院總理都是去年十八大早已定下來的事,今次近三千個人大代表不過是做一下橡皮圖章,正式通過安排而已。「習李體制」正式登場後有各種不同解讀,有的從得票率超高(幾乎百分百)推斷兩人是強勢上台,可以放手推動改革。這樣的分析要不是天真就是幼稚。兩人是內地的第五代核心,即使最不識趣的人也不會跟自己過不去投下反對或棄權;日後的政策爭議是否乖乖聽話則是另一回事,根本與得票率沒有關係,更難以因此推斷「習李」比「胡溫」或「江李」或「胡趙」強勢。
不想預測「習李」上台後是改革派還是既得利益的保護者,只希望他們能好好讀一讀吳敬璉、馬國川合著的書《重啟改革議程——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吳敬璉先生是改革派經濟學者,從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啟動時已經用不同方法討論經濟改革何去何從,而馬國川先生則是《財經》雜誌主筆。書用對談的方式回顧了1949年以來中國經濟體制及政策的發展歷程,從五十年代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改造到五年計劃到大躍進及文革亂作一團的情況都有觸及,特別是私營經濟成份,商品經濟,自留地之類的市場經濟元素如何不斷被政治,政策壓縮,如何屢次成為犧牲品令中國經濟走了不少冤枉路。
不過,書的重點放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起起跌跌,放在改革包括體制改革如何越來越停滯不前,如何逐步演變成官僚,國有企業壟斷的權貴資本主義經濟體。馬國川及吳敬璉花了大量篇幅述說近十年的經濟改革在各方面的倒退情況,包括國有企業透過子公司、附屬公司不斷入侵不同行業特別是非關鍵行業,令私人資本、私人企業的空間變得狹窄;包括企業越來越倚賴權力關係而不是透過市場逐步解決問題;包括法治、法律失卻保障私營企業及公民的權利等。
他們認為,照這樣的路走下去,特權與市場力量的結合只會越來越緊密,官僚權貴佔用資源瓜分財富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令貪腐更深入政治,社會各層級,令官民矛盾衝突更難處理。要避免朝歧路走下去,中國有必要重啟政治經濟改革。政治上要循法治、民主和實行憲政的方向切實向前走;經濟上則要從保障私有財產、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及鼓勵投資創新入手。
兩人的提議不算石破天驚新,改革開放30年來一直有人提及。但在中國一片志驕氣滿,在不少人吹捧所謂「中國模式」比西方優越的時候,《重啟改革議程》是個及時的提醒,讓大家明白中國走的不是金光大道,而是歧路歪路。習李願意好好看看這本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