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過份忙碌的下午,已過七時但仍讓五個病人久候。心裏說要趕快,但若病況不可趕快便不能快。
「你好,醫生。」眼前女士三十出頭,看看註冊資料得知病人應是七十八歲。
「你是病人女兒?」醫生問,對方點頭。
「病人在哪裏?」合理問題。
「病人不在。」合理回答,看見她帶來X光片印有「鏡湖醫院」字樣便知道病人應來自澳門。這也頗常見,不少病者家人帶資料問症求取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
仔細閱讀病歷得知病人大半年前確診四期肺癌並有腦部轉移,曾接受放療及標靶治療,於是便問:「病人現在情況如何?」
女士眉頭緊扣,再說:「病人不在。」
「我知道病人不在,但我想知道她接受治療後有否良好反應。」
這時她突然哭了起來憂傷地說:「她已經不在!」這時愚笨醫生才恍然大悟,她是說病人已不在人世,但奇怪是病人已故又何來原由找腫瘤科醫生取意見。
「我是否做錯了?」她終於問。「媽媽患病後治療很辛苦,我是否害了她?」
「患病當然要治療,你這想法說不通。」醫生答。
「媽媽說年紀大不想治療,但我卻希望她治療,最後她很辛苦,這是我害了她。」
「可否告訴我她如何辛苦。」醫生問。
「咳嗽很嚴重又氣短,身體虛弱,冇胃口。」
聽後便問:「為何說是治療令她辛苦?」
「她開始治療後便日漸辛苦。」
「明白!但可曾考慮是治療無效腫瘤繼續擴散令病人辛苦。」
這次是她恍然大悟,明白到治療並非壞事,只是幫不上病人。這也是常見現象,病人及其家人很多時未能弄清楚病徵源頭,當感到不舒服便自然地跟當時發生事情掛鈎,癌症治療很輕易成為眾矢之的。常用例子,是小強在街上遇見小明,一小時後小強感到嚴重肚痛和腹瀉,結論總不能是小明令小強患病,同時發生的事情並非定論兩者有因果關係。
醫療講求科學,而科學講求理性,醫生的責任是讓病人及其家人理性地面對病情。已經不在的病人不用理性,但對其女兒卻要花上大半小時作理性解釋,久候的病人便惟有繼續久候吧!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