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霹靂,突然患上惡疾,第一個反應可能是震驚和拒絕相信。
「冇可能!」
「會不會是檢驗報告弄錯了?」
痛定之後,震驚或會化為憤怒。
「上天真係冇眼,我不煙不酒,怎麼會患上肺癌?」
「若果醫生早些替我檢查,就不會弄到如此田地!」
然後,病者會和自己,和造物主,和全世界討價還價。
「若能痊癒,我願意散盡家財,全部捐了給癌症基金。」
「我只想多活五年,看到兒子大學畢業。」
當病魔和死神都不為所動,不願交易時,病者可能變得很沮喪,拒絕治療,不肯見朋友。過了一段時間,比較的豁達病人可能會看得通,能接受現實,積極面對。
「拒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denial, anger, bargaining, depression, acceptance)是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生Elisabeth Kubler-Ross提出的「哀傷的歷程」(Stages of Grief)。我們忽然失去了健康,喪失了伴侶,甚至失業、失戀,都會經過一個相似的歷程。
每個人面對哀傷的反應不一樣,哀傷歷程的階段也不一定有順序,有些人可能深陷於其中一個階段久久不能自拔。Kubler-Ross醫生提出的「哀傷的歷程」,卻能幫助我們了解病者和家屬面臨巨變時心中到底在想甚麼。
為人醫者,必須明白惡疾突如其來,對病者和家屬是極大打擊,未必能立即用冷靜、客觀的態度處理。惟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和病人及家屬攜手並肩,一起走這段不好走的路。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