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群︰寫作班子 - 俞曉群

俞曉群︰寫作班子 - 俞曉群

一九八六年底,我去上海組稿。那時國內文化熱,有一點名氣的學者忙得一塌糊塗,找他們寫東西、譯東西很難。恰好我們結識一位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者Z先生,他說幫我們找一些「閒人」,很有水平,可以請他們寫東西。
Z先生列出一個名單,我們都不認識。Z先生說,他們多為文革中「上海寫作班子」成員,Z先生自己在那裏學習工作過,所以認識他們。其中包括後來名揚天下的Y先生;那時Y先生還沒太出名,我們去找他,他不在上海,錯過了相見的機會。
先見到王紹璽先生,他當即拿出一部書稿《貞操論》,非常好看,同時答應為我們寫一部《東方兩性論》,放入「東方人生五大難題」書系中。王先生真是快刀手,很快交來書稿,我們很快出版,告狀信也很快上來了。信中說王先生是「文革餘孽」,是上海寫作班子中的重要人物,有稱呼曰「大老王」,怎麼能給他出書呢?我問Z先生,他說王先生文革中的事情已有結論,應該沒有問題,還是「因人廢言」的觀念在作怪。接着王紹璽先生又寫《科舉奇聞》,依然寫得好。但他怕給我們添麻煩,不肯再用真姓名,署上筆名「魯威」。
Z先生說,還有一位王先生,時稱「小老王」,也能寫得好。他是王知常先生。我們去他家中做客,他矮矮胖胖的身材,說話時往日氣度依存。王先生很會做菜,但高度近視,往鍋中倒油時,看不清流出的油量,眼睛幾乎貼到鍋底上。王知常先生在文革中的問題,比王紹璽先生嚴重,說話做事更謹慎。我們請他寫《佛門奇僧》,他也是揮手而就,書上卻署上他兒子的名字「王征」。接着寫《戎馬文化》,署名曰「越客」。
二位王先生都有水平,寫此類普及讀物得心應手。舉一個例子。王知常先生寫《戎馬文化》時,曾經寄來「寫作提綱」,討論刀與劍的文化含義:「此書的意圖是由器物而制度而意識形態,從文化的角度來闡釋中國古代戰爭中所出現的許多現象。如刀與劍,一般的兵器史話為介紹刀與劍的形制(種類)、用途的發展歷史等。有的插點詠刀與劍的詩詞,已算是文字夠活潑的了。我今從文化角度去探索,闡釋刀是俗文化,劍是雅文化,從戰場上來看,是刀代替了劍;而在文學領域,則劍的地位卻比刀要高得多。劍引起的聯想,與宮廷、深山、白雲有關,而刀則與草莽豪傑有緣。梁山一百零八將中,使刀的好漢甚多,如武松、楊志、劉唐、雷橫等,而使劍的只有二人,入雲龍公孫勝與混世魔王樊瑞。這二人都不是衝鋒陷陣的戰將,而是道術之士即巫師,他們的劍是在畫符念咒時用的,而並不用於格鬥。劍後來已成為代表個人身份的等級的標誌,如晉朝即已規定幾品官佩何種劍,故文人學士、公子王孫多佩劍,等等。」
這幾本書上市後賣得很好,經常有讀者詢問這些「不知名的作者」情況。還有人寄來感謝信、賀卡,請我們轉送給作者,感謝他們美妙的文字。
我曾經問過Z先生一個問題,我們請這幾位先生寫的題目,都是命題作文,他們為甚麼能寫得又快又好呢?Z先生說,首先是功底,那時寫作班子中,聚集了一些大文人、大學問家和大科學家,比如他們主辦的《自然辯證法》雜誌,其中有許多極好的文章,沒有高手執筆是寫不出來的。其次,說點玩笑話,也可能與所謂「御用文人」的訓練有關。領導出個題目,他們就要領會、落實,寫不好不行,寫慢了也不行。我們這點「指示」算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