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牆有耳:兩個生意人 點睇自由行<br>港似為大陸人而設

隔牆有耳:兩個生意人 點睇自由行
港似為大陸人而設

【隔牆對論】

物極必反。10年前香港被沙士重擊,經濟、民生奄奄一息,董建華政府急求援北京,開放自由行北水南調救港,開閘的後果卻是一發難以收拾,自由行遊客數目逐年急升,已取代歐美遊客,成為本港旅遊第一大戶,已屆本港負荷的臨界點;市民抱怨日常生活受影響,自由行掀動的舖租狂潮,扭曲營商環境,兩個生意人,面對自由行,打開門口做生意,各有故事。
記者:翁煜雄 袁樂婷

記:《蘋果》記者
蔣:印尼餐廳1968負責人蔣翹帆

旺角瓊華中心不再跟小店續約,改為租予大公司;彌敦道有逾100間鐘錶珠寶店,吞噬小店。如此都會怪象,同時在銅鑼灣上演。老店如利苑粥麵專家,灰飛煙滅,或像印尼餐廳1968,無鞋挽屐走。

記:自由行被認為推動經濟,你認同嗎?
蔣:佢哋幾乎只掃珠寶、鐘錶、名牌,或內地缺乏嘅奶粉,但對飲食唔太重視。以我哋禮頓道舊舖為例,遊客顧客都係歐美亞洲客,雖然時代廣場咁近,內地客好少過嚟,都擠喺快餐店,身邊放住大堆名牌紙袋。

記:銅鑼灣逾百萬元租務成交2008年僅1宗,2012年狂升到35宗。能承接天價租金都是珠寶鐘錶甚至藥房,你有壓力嗎?
蔣:禮頓道舊舖月租原本係10萬元,2011年尾三級跳到30幾萬。難道真係要將一碟飯由80幾蚊加到200幾蚊去交租嗎?所以只好忍痛搬離呢間陪伴我哋成長嘅老舖。業主當時冇心續租,講價機會都冇。

記:你對這長於斯嘅社區有甚麼感想?
蔣:銅鑼灣數十年來都係旅遊區,無論係早年嘅歐美客,或後來嘅日本客,都來者不拒,但點都會保留一點自我。軒尼詩道珠寶店、百貨公司林立,但只要拐個彎走入橫街,就可搵到玩具舖、雲吞麵店,仲有我做𡃁仔時打躉嘅機舖。
今時今日,禮頓道舊舖已變成西裝店,林峯代言嗰間;旺中帶靜嘅禮頓道現都擠滿國際品牌。佢哋都將高昂租金當廣告費咋!銅鑼灣、尖沙嘴、旺角都似只為大陸人而設,我明白要面對現實,但咁樣係我哋想要嘅香港咩?

記:可形容一下與業主的關係嗎?
蔣:禮頓道舊店老業主,原係旁邊嘅松竹樓,因大家都做飲食業,似朋友咁共同進退。經濟好時,我哋唔介意加租,因蕭條時佢哋會減租。沙士爆發時,業主畀我哋欠租兩三個月,度過難關。
𠵱家冇呢支歌仔唱。1號交唔出租,即日下午已收到追魂call。我唔怪佢哋。松竹樓約十年前因價錢太吸引將舖位轉售,之後幾乎每兩年轉一次手,新業主都係投資者,話唔定都係摩貨,或者都急需租金嚟供款呢!

記:部份市民埋怨本地食肆越來越乏味,尤其與韓國、台灣嘅比較。
蔣:時裝店、食肆及超市都係turn over最快嘅生意,每件產品利錢唔高,但靠客流量去扯高利潤。如果租金佔成本10%到20%,仍有利可圖,但𠵱家比例更高,有啲甚至係50%。開新店裝修費貴,月租動輒數以十萬元計,必須一兩年內回本,稍有差錯連租也交唔出,仲話要創新?

記:還想開分店嗎?
蔣:我哋曾有四間分店,因租金等因素只剩中環一間。最近曾到上環蘇杭街覓舖位,一間200幾呎小舖也叫價10萬元月租,點做?

記:你自小生活在旅遊區,對旅客有甚麼看法?
蔣:點樣嘅地方就吸引點樣嘅旅客。香港曾係多元化城市,有人默默喺小店賣藝術品,有人喺旁邊大叫賣魚蛋,以前嘅旅客來到會到處鑽搵地道特色。今日主導嘅內地客,只係嚟買名牌、奶粉。
不過,問題在於香港本身已冇其他吸引之處。你睇韓國,幾乎每日在變,由自家化妝品,甚至培養咗歌劇文化,吸引唔同嘅旅客。

記:搬到中環樓上舖已一年,生意還好嗎?
蔣:起初有啲唔慣,70%熟客流失,佢哋睇住我同一對孖生弟弟長大。不過,新舖租金與舊舖(以往)租金相若,舖面卻大得多,龐大白領群令呢度座無虛席,假日都有市民跨區而來,生意較舊店更好。呢啲係唔係叫塞翁失馬?

記:你也認同社會始終會改變,再不滿也要面對現實?
蔣:我爺爺當年喺印尼就推着三輪木頭車賣炒飯,父親後來到港,1968年在銅鑼灣開印尼餐廳。𠵱家由我哋接手。不過,中環店都特別放一部仿製嘅木頭車,提醒我哋,世界再變,有啲嘢都係要保留下來。

mailto:[email protected]

舊舖位於禮頓道的印尼餐廳1968,前年10月不敵租金狂升,撤離銅鑼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