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樓價大跌,香港未有銀行因這場金融風暴而倒閉。當時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指出,銀行體系能安然度過危機,是因監管機構風險管理措施有效。
銀行業的確成功度過了97金融風暴,但事實上背後卻是大量小業主物業成為了負資產,而破產宗數亦由1997年前的每年數百宗,上升至高峯期的逾2萬宗水平。可見當年「一將功成」式的風險管理,完全只以銀行體系為目標,沒有理會或顧及小業主的死活。
然而,近年金管局處事有變,由2009年開始收緊大銀碼物業按揭成數,到推出壓力測試、限制多重按揭等,這些措施全都圍繞「減低按揭槓桿」此一目標而執行。
以新批按揭平均成數計算,由2009年的六成多,下調至近月的五成多。至於官方統計的供款負擔比率,仍能維持在50%左右,遠較1997年高峯期的八、九成為低。
種種措施,可能會被置業人士埋怨要多付首期,但卻確實降低了業主超借的風險。未來即使樓價大跌,市場亦不會出現大量的負資產,不但銀行面對的風險較1997年為低,也避免了大跌市時,小業主屍橫遍野的慘況再次出現。
按計劃執行董事 王永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