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地出產的冬蜜,味道和以往有點不一樣呢。粉嶺、沙田的兩位養蜂農夫都說,剛過去的冬天太乾了,本地傳統的蜜源鴨腳木雖然開花,但花蜜太濃稠,蜜蜂難以抽採,令產量減少了。就算收集到的蜂蜜,味道也有變化:原來蜜蜂改去採桉樹和白千層的花兒,這些樹種來自澳洲,更習慣乾旱天氣。
每年都自己種大白菜然後醃泡菜的農夫也說,今年冬天根本不冷,很多蔬菜要「凍一凍」才會甜,他特地種的韓國品種大白菜完全失收,台灣品種長出來了,可是鬆泡泡的,並且額外多「狗蝨仔」蟲害,咬得一個個洞:「大白菜已經種得唔靚,醃菜時天氣又熱,影響發酵,一連串都是問題!」他抱怨。
根據天文台:香港經歷了異常溫暖的二月,平均最高氣溫22.1℃,比正常高出超過2℃,是有紀錄以來第二最高;總雨量只有1.5毫米,遠低於正常54.4毫米,是有紀錄以來第十最低;而本年首兩個月累積雨量4.9毫米,只是同期正常數值79.1毫米的6%。
根據農夫葉子盛先生,十二年來他一早一晚都會紀錄同一塊田裏的溫度:「我從來沒紀錄到一天內的溫差,可以相差20℃!」就是剛剛上星期,午間溫度可以高達28-30℃,可是夜裏可以跌至10℃。
這一系列數字,對城市人的影響,可能是買來過年的大衣,熱得沒機會穿;本來家裏要開抽濕機,現在不用了;一早一晚都待在室內,根本沒發現溫度變化。然而對食物生產帶來的影響卻可以很大──漁農署去年九月建議種薯仔,計劃在今年初盛大地推出市場,也因為這反常天氣,大部份的農夫全軍覆沒。
這只是我第三年留意天氣。從來都是城市人,長居冷氣間,2009年春天採訪農業,當時好奇香港怎會還有人種田,而且似乎有機農場還越開越多,跑去南涌一個農場,打算追蹤一年的種植變化。
眼界大開!吃了一輩子水果,也沒正眼望過楊桃樹、枇杷樹這些香港本土的果樹;田裏種甚麼都好奇,番茄原來可以長得好高,菜心原來這麼一大棵,那不是乖乖躺在碟子上任人咬嚼的模樣,生命力可以突然爆發、可以突然死俾你睇,摸不通脾性會叫農夫吃足苦頭:「可是一陣風吹過,渾身又舒服得說不出話來。」農夫身水身汗,依然留在田裏。
一年的採訪計劃變成三年,訪問不同的農夫、紀錄本地菜種的故事、甚至搬進鄉間……當我弄懂了香港一年四季當造的「時菜」是甚麼,才開始見識到香港的天氣如何玩死農夫,原來氣候變化已經這樣極端。
前年香港簡直沒有春天:三月是126年來最乾旱的,四月又是1970年以來雨量最低,五月首個酷熱天氣警告是自1999年警告制訂以來最早一次,因為雨水少,連帶蚊蟲也少了,來港的燕子不夠食物,延遲了生育季節。
去年春天雙份送上,空氣中彷彿可以擰出水來,連續多天濕度高達百分之百,人也頭重重地提不起勁,最恐怖是家裏花園裏發瘋地生蟲!衣服、門窗、家具……不斷出現一小堆蛋,像是極微型的乒乓球,十幾粒排得很整齊:最初是青色的,慢慢變黃,變成白色時會看見兩隻黑點的眼睛──忽然間,就爬出一堆臭得要命的紅眼蟲子!有住在山上的朋友洗完澡,拿起毛巾一擦,背上全部是蟲蛋!
這是椿象,廣東人叫臭屁「辣」,台灣人叫臭屁蟲,專門長在荔枝和龍眼樹上,這蟲一碰到,就會放尿,不但極臭,而且刺激皮膚。前一年我還高高興興在家摘龍眼、曬龍眼乾,但這年多雨,椿象像是爆炸一樣地拚命生蛋,所有龍眼樹剛開花的嫩枝都給臭屁蟲吃得光禿禿,連一顆龍眼也沒吃到,而且經過樹下,蟲子跌到頭髮上,隨手一掃,就落到頸上撒尿,脖子馬上一塊紅印,好痛!
今年呢,冬天一轉眼就閃身離去,春天持續地又暖又乾,上周相對濕度竟然只有48%、49%,比正常的80%幾乎少了一半。農夫說好在田裏有自動灑水系統,尚且可以應付,而且濕度低蟲害較少,這陣子下種,幼苗都過得挺好。
那椿象也會少嗎?「誰知道濕度會否突然增加?現在的天氣誰能說得準!」農夫丟下一句。
作者:陳曉蕾(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