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聲王1:聲聲相昔

靚聲王1:聲聲相昔

近年個個都說好久沒開電視,因為望來望去,都是那些藝員,都是那些劇情。
然而阿婆阿媽阿姐不約而同沉迷韓劇台劇美劇日劇,我家大廳個飾櫃就被配音劇集影碟完全侵佔,「叮噹」林保全也將悶到爆節目《千奇百趣xxx》起死回生。或者今世代的電視迷,對素未謀面的配音員把聲,熟悉過電視藝員把聲。原來事情追溯到20年代,配音行業演變自戲院裏一人分飾所有角色的「解畫員」,無論IQ、EQ、反應同學識都要求甚高,人工仲……哈哈哈哈哈。
記者:陳慧敏
攝影:周旭文、部份圖片為受訪者提供

先講香港電影

香港的第一部電影播放機,於1897年4月,由一位美國教授Maurice Charvet帶着,乘秘魯號郵輪由舊金山抵港。三日後他在當年的大會堂音樂廳放映。據香港電影史專家余慕雲研究,1896年初電影放映機之父盧米埃於法國首播電影後,就派人來香港放映短片,且也拍攝當年的香港街景。
港大建築物保育計劃(ACP)總監李浩然博士:「當年水街好多妓院,在南北行又有很多海味店,在那一帶,老闆、咕哩們都要找娛樂。有錢的人去酒樓,冇錢就去大笪地大牌檔,在這當中,戲院的發展同華人社區有密切關係。最初時其實只是可搭可拆的戲棚,每年來巡演,演個十幾天又走。當時每日只得一場戲,只能晚上去睇,因為白天太光,沒辦法。小時候我在新加坡去過這種戲棚,裏面的椅子都有木蝨,所以好多人都係踎在椅上睇戲!」
「當時播的電影叫『奇巧明燈戲法』,內容都是介紹國外風光,或簡單的劇情片,十多分鐘裏影住兩個人追來追去,打來打去搞搞笑就算。據講當時香港第一部有劇情的默片,叫做《偷燒鵝》,全片只得三個人:燒鵝店檔主、小偷同警察。故事講小偷偷燒鵝,偷了給警察追捕,就這樣。」當時去戲院好似看演唱會,不同位置有不同收費。1900年2月20日,重慶戲院開始在粵劇演出之外放映電影,而高陞、太平和中央等戲院緊隨之,浩然:「所以當年的電影廣告上寫,頭場是粵劇《水浸金山》,同場加映奇巧洋畫。當時最高級的座位賣一毫子、板凳30錢,還有企位。」1900年11月在上環荷李活道68號,有專門放映電影的戲院「喜來園」。搭出來的四面牆可隨時拆遷,每晚只有8點一場,1907年左右又有德國人Dietrich,租用威士文酒店(Cafe Weismann)的大堂,舉行百代電影放映會,上等位都要1元,中等位5毫,勁貴,是出入威士文酒店的大富豪之選。

港大建築物保育計劃總監李浩然博士在重開的油麻地戲院幫忙研究。

油麻地戲院 解畫員足迹

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油麻地戲院去年活化重開,戲院內都經過大翻新。戰前的戲院,如20年代四比三的標準銀幕其實好細,要到美國奧斯卡,加了有聲電影後,才出現今日16比9銀幕的雛形。四比三銀幕,風琴或擴音器隱沒在旁,舞台左右兩邊,有嚿黃色的物體,那東西本來是個小露台,就是當年解畫員所站的位置,後來放置擴音器。

改建前的油麻地戲院是個老貨倉。但因是政府用地才得以保留。

明星一樣的解畫員

據紀錄,香港第一位解畫員於1916年出現,當年做解畫員,身份地位就高囉!同一套影片,落在兩個不同的解畫員手上,悲傷的、搞笑的、可以講出截然不同的故事同感覺。電影發展到有對白的感情戲,觀眾的情緒就玩弄於解畫員股掌之中。又因為當年的影片多從英美及法國引入,從一份1920年代的解畫員招聘廣告看到,當解畫員除了要口齒伶俐反應快,還要通曉中英文!在20年代社會,曉英文真係唔得了呀!不過,當年影片上映日就係開封日,解畫員最多只看過劇情大綱而不知部戲講乜,浩然:「他們惟有即場爆肚。當年阿媽都同我講過,在吳昊《懷舊香港地》上也有記載,話套片上映見大海上有嚿嘢,解畫員就講:『海中有大石。』近看,原來是帆船,他就改口:『忽然變帆船!』全場爆笑,廣為傳頌。」識英文、曉執生,所以當年解畫員的薪金可以是一般打工仔的兩倍。
除了解畫員外,昔日在一些大型戲院裏,還有專屬的小樂團做伴奏,除了奏樂外,還會弄聲效,如雨聲、腳步聲之類的,兩種加起來,實在是後來配音員的雛形。

1920年代解畫員招聘廣告,又英文又口齒伶俐,要求相當高。

譯意風女郎?

其實在1927年左右,有聲電影也開始傳入香港。據紀錄,「皇后」及「娛樂」戲院首先購入新式放映機,當年第一部在香港放映的有聲影片,是1912年11月6日在皇后戲院放映的《野戰雄師》。當年片裏唱出新曲,又大做廣告頗為轟動的。
解畫員總不能跟片中演員一起說話,到時真係雞同鴨講,又亂又嘈。不過當年雖然有聲又有畫,觀眾還是聽不懂外語,於是又出現了另一項職業「譯意風女郎」,其實即是Ear Phone。就好似我們現在去博物館,一人一部的自動繙譯機,預先請女士錄好劇情繙譯,當年租金一毫。然而到戰後發展出投映字幕,解畫員跟譯意風女郎都齊齊沒落了。

下午休業裝立體新銀幕及影聲機,晚上9點就開場播第一部電影!

日本解畫員
當時日本政府規定辯士要穿西裝、踢死兔上場,每年還要去警察課投考,合格才能取得「解說證」。

墨西哥解畫員
墨西哥的解畫員還戴帽子。

台灣解畫員
2011年昇平戲院開幕那天,將解畫行業重現。

建於1890年,能坐千人的太平戲院也算是首批在粵劇後加播黑白默片的戲院。

九份昇平 重溫舊夢

香港解畫員在戰後沒落,然而2011年,1934年開幕的昇平戲院於九份重開,就請了從小在電影院裏,聽辯士說故事大的吳念真導演,也當了一次解畫員,為觀眾解說日本大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東京物語》。同時也找回當年的解畫員陳錘鐘,同大家話當年,尋回不少失落的歷史碎片。

台灣「最會講故事」的吳念真,在電影《多桑》裏寫的幾個主角,其實就是他跟陳錘鐘的童年。

昇平戲院的戲台於1914年建成,是為台灣最早的戲台。去九份旅行多數都去過。

昇平戲院

地址:新北市瑞芳區九份輕便路1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