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蔬菜統營處研發的工廠菜終面世,該處斥資650萬元設立的全港首間「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去年底運作,在室內將一盤盤設有潔淨水及化肥循環養份供應系統的菜苗叠高栽種,不受天氣及蟲害影響,可全年無休生產,供應超市及食肆,每杯30克的工廠菜售15元至18元。有農民指政府與其花巨款研發非有機菜,不如資助農民以天然方法種有機菜。
記者:張文傑
水耕中心獲農業發展基金資助成立,現有12個栽培架,日產30公斤菜苗。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業主任陳兆麟指以相同產量計,工廠菜所需面積遠較傳統耕作小,系統提供合適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不使用農藥,用水經淨化處理,含水溶性化肥的營養液會不停流經菜苗根部。
毋須洗可即時食用
蔬菜於此環境下生長速度比傳統室外耕作快一倍,播種至收成只需21日,「唔受污染,毋須清洗可即時食用」。
他指中心採用高效慳電燈,水及營養液循環再用,有效節能;現時只生產五種菜苗,包括水菜及芝麻菜等,可製作沙律或作主菜配料,「栽培架每層高度可調校,種菜心、薯仔、番茄都得」。
中心初期投入的成本高,每年營運費約300萬元,但售價仍比外國入口的同類菜苗便宜一半,每杯30克約售15元至18元。
中心生產的菜苗現於超市發售,部份食肆亦以此作菜式,下月零售點將增至六個。他指中心以前是菜統處貨倉,希望以此作示範,供業界人士或有意使用此技術的投資者參考,「有人有興趣做我哋會將技術傳授」。
不過,豐盛有機農莊負責人郭先生指用化學肥料不及有機栽種健康,天然種植方法亦比用大量電力控制生長環境栽培更環保。他建議政府資助本地有機農民買有機肥料,減輕成本,有機菜售價便可下調,有助銷情,「好過用咁多錢搞化學菜」。川上農莊負責人杜日文支持研發農業新技術,但認為天然環境種植的菜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