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人讚美香港我都可以測疑,但Thomas Heatherwick說的我深信不疑。
記得上海世博那個藏有60萬顆植物種子的英國館嗎?還有倫敦奧運開幕式上那個由204支銅花瓣拼砌而成的火炬台嗎?讓全世界看得目瞪口呆的破格設計,都是出自被英國《泰晤士報》評為「英國當代最具創意奇才」的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之手。全世界都爭相要這位年僅42歲的大師為自己的城市揮一下筆,金鐘太古廣場的翻新工程和上環興建中的酒店,就是他為香港留下的一點墨。我們嫌自己的城市擠逼得插針難入,憑他的眼睛卻看出一幅雨林美景來。
記者:顏美鳳 攝影:黃偉傑
Thomas Heatherwick
•1994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現時聘有超過60名員工
•2004年獲「工程技術界奧斯卡」菲力普親王設計獎,成了史上最年輕的皇家工業設計師
•2010年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的萊伯金建築獎(Lubetkin Prize)
•獲頒四個英國榮譽博士學位,包括雪菲爾哈倫大學、鄧迪大學、曼徹斯特都會大學以及布萊頓大學
懶蟲做體操 倫敦Rolling Bridge
傳統開合橋樑都是中段折斷然後兩邊升起,叫Thomas聯想到足球員的骨頭被踩斷的恐怖畫面。接手倫敦Paddington Basin的項目時,他用鋼和木,做出會像毛蟲一樣緩緩地蜷曲成八角形裝置的橋。Thomas說,原來橋樑開合速度比現時快一倍,把途人都嚇怕,速度減慢後就像一條慵懶毛蟲在做體操。
蒲公英的生命力 上海世博Seed Cathedral
他於六萬根透明的阿加力膠柱內放上在全球最大種子庫──英國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s)的60萬顆種子,組成像蒲公英一樣的柔軟建築,隨風搖動時又會發出美妙的音韻。很多人企圖以巨額收購這個作品,他都一一拒絕,因為設計原意是讓種子在世博完結後亦可在世界各地延續生命力,而不只是永遠佇立於某個角落的建築物。
花瓣滙聚成力量 倫敦奧運聖火台(Olympic Cauldron)
Thomas說:「歷屆的奧運聖火台設計規模越來越龐大,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我不該讓倫敦奧運聖火台的規模超過往昔。」結果他做出204片銅花瓣代表204個參與國家,每片花瓣燃亮後徐徐升起滙聚成一團熊熊聖火。聖火台的存在靠各國團結聚合,深重的喻意,比300公噸的北京奧運聖火台更激盪人心。
迷你的流動劇院 倫敦雙層巴士Routemaster
「就算擁有最頂級的跑車,但那種感覺跟在雙層巴士頂層第一排找到一個座位,俯瞰整個倫敦是無法相比的。」重新塑造倫敦經典雙層巴士時,他用大片無縫玻璃讓窗外風景擔當重要角色。巴士裏面的旋轉樓梯就像一道迷你的劇院樓梯,走上巴士上層就有最好的倫敦風景,連坐巴士都變成一件很雍容華貴的事。
這個曾到訪香港逾80次的過客,對香港舊區一幢幢見縫插針似的單幢樓特別有感覺。「有高有低有新有舊,每一座樓宇都像野生植物般自然成長,拼出一幅森林似的圖畫。背後一座座大山丘就像大劇場的佈景板般,不遠處又有壯麗的海,全世界都沒這樣的獨特景致,很美麗。」坐在太古廣場Domani意大利餐廳,他的頭頂有絲帶似的裝置,可能感染了他的想像力,我覺得此時的他像一隻紙鳶,是他身上的白色紙帶在天花舞動。原來這餐廳也是由他一手設計的。2007年開始接手太古廣場的翻新工程,餐廳位處商場旁邊,本來不被列入工程之內,但Thomas覺得建築是景觀的一部份,講求整體性,就主動向餐廳老闆提出可以相宜收費提供設計,結果就有了這家美麗的餐廳。
自從在上海世博做出會隨風擺動的軟建築種子聖殿(Seed Cathedral),Thomas Heatherwick是真正的一鳴驚人。「一般人以為我用的都是新材料,其實都是鋁、木、阿加力膠,但成份、組合和處理方法不一樣,就能帶來新鮮感。」他靠最普通的建材,把一個獨特的意念傳譯出來。
新從來都是從舊鑽出來的,對於老建築他份外尊重。
「老建築多是靠人用一片磚一塊瓦逐小逐小砌出來,蘊含着人的元素,也就是靈魂所在;但現時的科技可研發出許多材料,也可以做出幾層樓高的面板來,建構的時候甚至可全靠機器,不用人手,但材料越複雜,體積越大,人的參與就越來越少,人味也蕩然無存。」
他尤其喜愛採用經過人手製造的材料。透過餐廳的玻璃窗往外望,太古廣場戶外的地板和牆壁,都鋪滿紋理細膩的砂岩,那是來自意大利Bedonia小鎮的Bedonia砂岩,Thomas於當地找來一家由兩父子經營的小型石器工場,把砂岩切割加工,讓本來硬繃繃的石頭變得體態優美,兩父子的巧手切割出弧度百分百精準的砂岩,讓Thomas可砌出一道波浪似的巨石牆。腳踏商場的石地板,泥褐色裏面偶爾夾雜丁點粉紅、一大片灰黑和隱約的藍色紋理,法國里昂Rocheret小鎮生產這種天然石材,卻沒有切割的機器。為了石頭上那些感性的紋理,他索性把石塊運到意大利切割。
曾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立體設計,完成家具設計碩士課程,最初由產品設計、雕塑開始,到現時參與世界各地大型的地產項目,他一樣繼續自己的「小型創作」,做過一張會旋轉的陀螺座椅Spun、為法國品牌Longchamp設計出一個可伸縮的拉鏈手袋Zip Bag。
「在建築設計上,我不用動手,完全靠腦內的創意,只有在小型設計上,才可以既動腦又動手,可親手嘗試材料,對材料有更直接的感受。」
每次創作的時候他靠一雙手,也靠一個手提電話。
「創意毋須四處尋找,只要有足夠的求知慾,每天看到會引起靈感的東西就用手提電話拍下來,腦袋呆滯的時候,打開看看,或許有些照片會讓你靈光一閃。」他邊說邊翻閱手提電話內的靈感來源。學着Thomas傳授的秘笈,我拿着手提電話去商場走一轉。用手指按一下用砂模鑄造、人手打磨的青銅電梯按鈕,那個小小的按鈕好像迷你水池,給我指頭一點,泛起絲絲漣漪來。洗手間內用無縫原木做成的廁格門,像舞蹈員手中那條飛揚中的金絲帶。走到平台花園低頭看地下的灰色砂岩,色彩濃淡不一,簡單如一個不顯眼的石級,不是沉悶的筆直線條,而是像魚兒暢泳扭出一個好看的線條來。鏡子柱躉下用人手將許多小磚砌成一個纖腰似的弧度,以為是那個名家出品的現代雕塑。在平台花圃坐下,腳下就是商場的玻璃天幕,七層強力玻璃每一層都有着卵石似的花紋,重叠後的視覺效果就似透過波光掩映下看河床下的石頭。
太古廣場側影
眼前無湖心中有湖。
帶了一顆欣賞的心,走進一個商場,都似進入一所美術館。怎樣的心情看出怎樣的圖畫,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大師秘笈。
鳴謝:Thames & Hudson( http://www.thamesandhudson.com)、 Heatherwick studio( http://www.heatherwi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