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首次晉身立法會的鍾樹根,開會時屢犯低級錯誤,遭網民惡搞,樹根這個名字紅透網絡。這位議會新丁對議事程序還未熟習,但他對自己收藏的數百部相機及鏡頭卻瞭如指掌;訪問當日,他帶齊相機天書,如數家珍地道出相機歷史,認真但偶然失魂,保留樹根特色。
記者:黃碧珊 攝影:麥永健
知道鍾樹根是個相機迷,藏有近百部三十至六十年代德國出廠的柯達Retina系列相機,訪問當日記者未踏入民建聯六樓的辦公室,已聽職員在開玩笑,要求鍾樹根送他們一部Leica。他收藏了極齊全的德國柯達Retina系列,每部約千元,數量竟達一百部,也有數十部東西德及美國生產的五十年代Contax,但這日偏偏只帶來芸芸收藏中數量較少的十多部Leica。德國Leica是攝影發燒友夢寐以求的相機,在眾相機品牌中,Leica的質素與價錢是出名「雙高」,他以專家的口脗說:「自從Leica 35mm 相機面世,大部份相機就是沿用這規格,而且每部機身有編號,有系統可以追蹤它的資料,還有人手製造,是我的最愛。」
為追女仔 參加攝影學會
草根階層出生的鍾樹根是家中排行13的孻仔,讀中學時為追女仔,才參加攝影學會。「沒有自己的相機,玩黑房都是用學校及同學的。」直至七十年代末畢業出來工作後,在喜愛攝影的上司耳濡目染下,開始收藏相機,「他說要玩就要揀品質最靚的德國牌子。」眾多藏品當中也有產自日本的Olympus M1,因為那是中學時代學校供攝影學會使用的,把這相機拿起手就可緬懷當年追求初戀女友、即現在的太太的年少往事。
為了這次訪問,他好認真地帶來小型手拉旅行箱,裏面裝滿約十部相機及十本書,又用一個防潮箱裝鏡頭,似乎決心洗擦「一嚿雲」的形象。一拿起那支Leica人像soft鏡王Thambar 90mm f2.2,他像售貨員一樣道出生產年份及特別之處,「在1927至49年生產,裝有特別銀色鏡,影出來的效果是soft加soft。」回頭就翻開參考書給記者看。等一等,書上寫是1935至1942年,他神情緊張但裝作輕鬆地說:「還是以書為準。」
談相機不忘愛國 最想擁有紅旗
連收藏也反映他的愛國情操。他最想擁有又捨不得買的是紅旗20,此機乃1969年國慶20周年,四人幫的江青提出仿製Leica M3做相機,首架由上海照相機二廠製造的紅旗20便於1970年推出了,直至1979年只出產過約200部。「73、74年還是中學生,被有錢仔同學拉着去相機店看紅旗20,一機三鏡賣成4,000蚊,當時一般打工仔人工每月300、400蚊。」現在一部紅旗20價格約10萬元,鍾樹根做立法會議員月薪約8萬元,買得起有餘,但想到原裝舊M3每部也不過數萬元,就捨不得買了。
他經常逛尖沙嘴香檳大廈及中環士丹利街,了解相機價格,然後在拍賣網站購入。「以前做IT要返夜班,外國拍賣結束時間多是亞洲區的半夜時分,夜班時上網在最後數十秒出bid,不似現在有免費自動出bid工具,設定好就不用再捱眼瞓。」
鍾樹根很少用他珍藏的相機拍照,卻常拿出來觀賞。「得閒拿出來睇吓、聽吓拉菲林的機械聲。」瀏覽由一班香港Leica迷組成的網站(www.hklfc.com),認識了一位自製相機皮套的Leica迷,他一口氣買了五、六個來裝飾。相機的主要功能是影相,但說來說去也是硬件及配套,忍不住問影相年資約40年的鍾樹根拍攝技術如何?他腼腆地說:「一般啦!」訪問完結後他按記者要求,將一張作品傳給記者欣賞。樹根的攝影技術,你又認為如何呢?
手造相機套售賣處
按客人要求全人手度身訂做,有普通牛皮、鴕鳥皮及鱷魚皮等,以鱷魚皮最貴,每個3,880元,人手雕飾的皮套則每個約2,000元,由於是業餘興趣,按公餘時間多寡限量生產。
M&K Kamera
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mkkcamera
樹根作品
最令鍾樹根引以為傲的收藏,是10年前在網上以超值價投得的Tele-Elmarit 180mm f2.8長鏡,當時賣家錯誤輸入拍賣底價為50美元,差不多到競投結束時間,賣家發現錯誤,並聯絡當時出價最高的鍾樹根,結果以500美元(約3,900港元)成交,「1965年生產,只有250支,由東德製造運到美國售賣,但沒有列入任何Leica catalog。」市值約1萬元,多年來只見過兩支。這幅玫瑰就是以這支鏡配Canon 5DIII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