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飲水少運動 排便習慣差<br> 中佬壓力大易肛裂

少飲水少運動 排便習慣差
中佬壓力大易肛裂

【本報訊】大便後肛門持續痛如刀割,有機會罹患肛裂。醫院的肛腸科門診估計每10人便有一人因肛裂求診,患者多為35至40歲男士,工作壓力大、少飲水和少吃蔬菜,加上缺乏運動,而且沒有良好排便習慣,均會增加肛裂風險。有在投資銀行工作的中年男士,肛門疼痛一年,改善飲食習慣及塗藥膏後仍無改善,最終需以手術減低肛門壓力,避免復發。
記者:陳凱迎

肛裂一般由大便太硬引起,硬大便造成肛門裂口,導致疼痛及排便不適,患者很多時因怕痛而不敢大便,增加肛門壓力,裂口附近組織無血到,影響傷口癒合。當患者便意難忍時,傷口會再次裂開,反覆受傷令裂口持續無法癒合,甚至有組織結疤。

引起小便不順及尿頻

香港港安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關添樂表示,患者一般於排便時及便後有如刀割撕裂般疼痛,並會有少量出血,部份人肛門會有分泌物、痕癢,甚至引起小便不順及尿頻。肛裂造成的痛楚較痔瘡嚴重,曾有病人肛門每日持續疼痛逾20小時。
肛裂患者以中年男士居多,他表示,曾有一名40多歲任職投資銀行的男性行政人員,求診時稱過去一年都有大便後肛門不適的情況,嘗試改變飲食習慣,因病情未見改善而求診,檢查證實罹患肛裂,患處塗藥膏約半年後仍無效,終接受手術治療。另一名任職大廚的病人,每次大便後會疼痛及流血,最初誤以為是痔瘡,即使接受結腸鏡檢查也無發現,但痛楚令他無法專心工作,最終也要手術治療肛裂。
關指,上述個案反映肛裂與壓力息息相關,估計患者因工作壓力大,又沒有培養良好排便習慣,加上日常飲食少菜及少飲水等,都可增加肛裂的風險。
肛裂患者可接受藥物治療,但未必人人見效,亦可選擇用傳統手術將肛門擴張或將肛門肌肉切開,減低肛門壓力,加快傷口復原,傳統手術成功率約70%,病人術後有失禁風險。關說,近年已普遍利用手術切除撕裂的組織,並用肛門附近的皮膚造成皮瓣,覆蓋傷口兼減低每次肛口開合時造成的張力,成功率提升至約八成,手術費則與傳統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