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揀題目大概是最重要的一環。好的題目,做差一點,都會贏。差的題目,做得幾好,都贏極有限。
兩件事,點樣想出一個題目,同點樣判斷一個題目有幾好。
跨國界市場 順應大趨勢
先講判斷,點樣篩選,我自己現在的做法,是問三條問題,假如你也在揀高增長startup的題目,可能有參考價值。第一,這題目,跨國界嗎?做科網,香港市場普遍太細,個個都講,冇理由一面講,一面又集中只做本地市場。我見過太多自欺欺人的講法,話先做好本地市場,做踏腳石,再跳出去。理論上有可能,實際上我未見過成功。
跨國界,有兩個層次。首先,這個痛處,這個需求,是無分國界嗎?這一條不難答,例如,網上討論區,估都估到有跨國需求。然後問,這個題目,做好一個市場,會令做其他市場更着數嗎?例如,Google做網上搜尋,facebook做社交網站,都是過江龍比地頭蟲有優勢的題目,相反,討論區方面,每個市場各有贏家,過江龍無着數,一家不能通吃。
第二條問題,這題目,背後的押注,是押落甚麼趨勢上?這是要逼自己望遠一點點,因為在科網界,好多時這一刻好似好有得做,忽然間一個浪蓋埋來,就變得完全冇得做。例如,近來有家startup,揀的題目,是租上到網的手機給遊客,賺錢位是手機上預裝的推介廣告。這個年頭,去旅行要上網,的確又貴又煩。問題是,這個痛處,會延續幾耐?如果無端端兩年之後開始旅行上網又平又方便,點算?不敢說這題目冇得做,但我不會夠膽做,因為跟大趨勢背道而馳。
相反,有一家算是以香港為基地的startup,叫Enterproid,兩年前,揀的題目,看中所謂bring your own device的趨勢,賭未來越來越多公司,會有意讓員工自攜手機,不需再一部iPhone加一部黑莓。當然,行得太早都會輸,但揀個擴大而不是萎縮的餅,就算輸都輸得眼閉。
前兩條問題,跟個人無關。第三條,是睇自己,自問有能力,做這個題目做到頭三名嗎?既然是揀贏家通吃的題目,當然是要做至少頭三名,先有得發圍。每個創辦團隊能力不同,答案也不一樣。
可遇不可求 減出錯機會
一個題目,既跨國,也順應大勢,又自信做到頭三名,聽起來都知,屬難能可貴。未必是可遇不可求,但通常「遇」的比「求」的,成功機會高。我估一個原因,是「遇」的個案,創辦人不急着創業,甚至大部份情況,其實無計劃創業,不急,就比較有耐性等到好的題目。「求」的,是一心想着要創業的人,越找越不耐煩,退而求其次,勉強去馬,於是錯的機會較高。
另一個原因,是「遇」不是隨機,遇得到,往往是因為創辦人本身就跟那個題目,有一點關係。例如Enterproid的創辦團隊,原本一齊在大摩做IT,在大摩發現bring your own device的趨勢。
與顧客越遠 學得越緩慢
這個關係,令創辦人遇上其他人看不到的機會。補充一點,說「遇」,不是等於坐着等題目現形。大把人在銀行做IT,就只有這幾個人做了Enterproid。題目無時無刻出現,但不停在身邊略過,要捉住,要花腦汁氣力,設陷阱捕捉。例如每次遇到問題,想一想有沒有其他人遇到同樣問題?多不多?慘到有幾需要解決?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是不是新興的問題?需求會不會越來越大?
更重要的,是這個關係讓創辦人容易找到第一批目標顧客,也更容易從這批目標顧客身上,試出甚麼要加,甚麼要減,甚麼要改。Enterproid未開始寫第一行code,已經知道要搵邊個目標顧客傾偈,也確實搵到這些人傾偈,好屈機。
橋好多人都有,點解信你做得到?離顧客越遠,就越學得慢;越近,就越快。投資者當然知道,所以就算我一早偷Enterproid條橋,都未必有用,因為同一個題目,Enterproid團隊有所謂founder-market fit,我冇。
我試過幾次項目失敗,一個共通點,題目都是「求」,也就是chok出來的,相反「遇」出來的,通常都對。chok出來的,容易失敗,因為離顧客遠,學得慢,熱情好快冷卻,沒有動力捱過難捱的階段,於是失敗,道理好簡單,但我硬是要撞幾次板,才學得到教訓。天花龍鳳見眾生,見天地,最終還是要見自己。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