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通識試熱門題目

爽通識:通識試熱門題目

還有不足一個月,第二屆通識文憑試便開考。是時候總結過去一年的熱門議題,讓同學作最後衝刺。

去年港府硬推國民教育,課程被揭發內容偏頗,引發13萬人上街反洗腦,掀起新一波的政治社會參與。

選舉年考試素材多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期間,香港舉行了四個選舉,分別是區議會選舉、行政長官選委會選舉、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選舉。換言之,香港政界四個最重要的選舉都在一年內舉行了。可以說,今年是出有關選舉議題的最佳時機。
首先,選舉牽涉大量數據,是擬定數據表或圖表分析題的最佳材料,再加上林林總總的政治漫畫,今年不出相關議題,以後再出便略嫌過時了。
更重要是,通識題必然牽涉爭議,而這一年的選舉就爭議多多,包括:
1.區議會選舉爆出種票醜聞,涉及選舉是否公平、廉潔以及法治等概念。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勢力劃分也是很好的數據題。
2.是年行政長官選委會由過去的800人增加到1,200人,是2010年政改方案通過後的新組成。民主派獲選機會有所增加,問題是1,200人的選委其實只是大一點的小圈子選舉,是否符合民主原則是一個爭議點。順帶一提,這個題目已見於2011年高考。
3.行政長官選舉被指有中聯辦插手,是假選舉,市民無權參與。同時,港大民意調查做的民間選舉,得出的結果卻與現實有很大距離,如果將兩者數據比較再作論證,將是有趣題目。另外,中央承諾香港可於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但近日又傳出「預選」,為甚麼預算不符合普選原則呢?怎樣才算符合現代民主概念的普選呢?是很好的論證題。
4.立法會選舉第一次出現五席「超級區議會」選舉。但超級區議會是功能組別之一,惟這個組別的選票基礎大而且選民界定清晰,民意認受性極大。可能涉及的爭議題目包括應否廢除功能組別、把這種形式推廣到所有功能組別是否可以接受等。另外,超級區議會的結果是泛民稍勝建制派,對於這種結果又令人對這個組別得出甚麼結論呢?

中港衝突、身份認同熱足全年

過去一年最熱議的話題莫過於中港衝突,並引發身份認同問題。各個有關「你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的調查相繼出籠,2012年6月,香港大學的調查顯示,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感跌至13年來新低。到2012年11月,中文大學的調查發現,自覺是「中國人」的港人跌至回歸以來新低,而以香港人身份為優先的比率卻逾65%,是1996年以來新高。
對於這些調查,有內地官員指是多餘,因為「香港主權移交中國,香港人就是中國人」,引起「爭論」──其實沒甚麼好爭論,因為「國籍」和「認同」是完全兩碼子事,一個華人入了美國籍便是美國人,但不代表他很認同美國人這個身份,可能只想逃離中國大陸而已。
身份認同調查又發酵成國民教育風波。調查顯示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大大減低,港府希望強迫中小學推行國民教育,但課程被揭發有偏頗、洗腦的迹象,形成自2003年七一後最大型的民眾抗爭運動。這個議題引發的新一波政治社會參與,從很多角度也可以出題考核學生。
另外,究竟推行國民教育──即靠單向課程的灌輸,報喜不報憂,不斷展示國家成就,但當國家繼續出現貪腐、豆腐渣工程、黑心食物、小悅悅事件(司機撞倒小女孩肇事不顧而去,途人則冷血漠視)、毆打記者而暴徒可以安然無樣、人權不斷受打壓、中央政府不斷在明在暗干預香港高度自治等等──又可不可以提升一個人對國家的真正認同呢?還是那只是一種洗腦,令到更多人對國家的威水史無比亢奮,卻對國家的腐敗陰暗面無比冷淡?這些都是非常好的通識論證題。

寄語:通識冇貼題

篇幅所限,以上只能提及兩大熱門議題,但這些議題涉及範圍廣,影響深遠,爭議性大,可考核的角度多,同學應多加認識。
必須說明,筆者教通識向來不「貼題」──如果把一年裏發生的大事逐一數出來「大包圍」,總有幾條說中,但貼中議題代表同學能答得好嗎?通識考核的是能力,一個熱門議題可以有很多出題方向,貼中議題不代表你懂得分析數據、解讀漫畫和懂得論證。同學應該了解以上的課題,但不要視之為「貼題」。

撰文:葉一知
通識教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逢周二至周四於網上版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