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嘉雯報道】「既然安排我在這個時間路過,就讓我留下屬於我的記號。」楊匡如是說。他的名字,一年內在報紙頭版出現至少兩次,一次激起中日對罵,一次引來國保動粗,兩次上報的原因看似矛盾,卻隱然共通。這位首個在內地直接參與維權抗爭的香港人,看似吃了豹子膽,其實心懷中國夢,登釣島、探劉霞,他的下一步,是招募香港有心人一起到內地維權。
楊匡說,名字中的匡字,有把錯誤改正的意思,由祖父所取,問他連串行動會否影響內地家人的安全,他指一指天:「怕咩?有佢照住。」楊匡父系四代是基督徒,耳濡目染,遺傳家族硬頸性格,加上父母皆知識分子,把爭民主的希望都放在兒子身上:「佢哋希望我做我認為啱嘅事。」
保釣身份易交朋友
當過冷氣技工,做過網台台長,楊匡生活儉樸,去年成功登島後,開始在內地闖蕩,形容保釣船長的身份猶如是友誼「敲門石」:「我喺呢段時間認識咗好多朋友,大家都有同一樣嘅心願,為未來中國更加美好而出一份力。」
過去半年,他開始在街頭宣傳釋放民運人士的訊息:「好想喺資訊完全封閉嘅地方發揮作用,有啲嘢,你以為唔可以講,但你喺街頭公開講,又唔一定有事,至少我哋可以講出真相。」其中一個他認識到的朋友,就是同行探望劉霞的劉沙沙。
兩人先到川中監獄探望劉賢斌,之後到北京,「第一日就買咗花,去木樨地路祭,點知網上嘅反應好大,只要係對中國未來有感覺嘅人,都會好緊張。」時近3.8婦女節,兩人又想到探望被軟禁的劉霞,結果同行者全部被帶回住處,楊匡翌日重回,卻演變成神秘人打記者。
同行內地人屢被打
首次出征,楊匡不是沒部署,連被捕也計算在內,他說付出的其實不算多:「我呢啲算係咩呀,我仲可自由自在喺街度行,劉沙沙先真係堅,好多次都俾人打到豬頭咁。」問他可以為中國民主付上甚麼代價,他卻答,自己的性命。
「有啲喺香港好平常嘅事,喺大陸要做代價就要好大,要記住中國無民主,香港都唔會有民主,中國無自由,香港嘅自由都會越來越萎縮,只有不斷抗爭,同內地朋友並肩作戰。」他鼓勵巿民不要拘泥地域。曾經在89民運期間坐牢15個月的他,直言不敢放棄,「有時攰,想停落嚟,但你點樣可以放棄呢?」
他對認識到抗爭拍檔劉沙沙感欣慰:「佢畀咗好多經驗我,相信我好快適應到裏面嘅抗爭生活。」他又已經準備好下次北上的抗爭行動,今次的名單將有其他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