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Paradise:美股重蹈大蕭條覆轍 - 許沂光

Project Paradise:
美股重蹈大蕭條覆轍 - 許沂光

道指2013年3月12日連續第八日創歷史新高,最高見14478,比2007年10月高位14198上升280點。3月12日收市報14450,只微升2點,在日線圖呈現見頂形態的「十字星」。

升勢屬虛假B浪反彈

2009年3月見底回升以來,美股成交量持續下跌,加上標普500指數及納斯達克指數始終拒絕同步創新高,道指的升勢屬於虛假的B浪反彈,隨時可能見頂。
美股在1929年爆發史上最大的股災。道指1929年9月3日最高見386.10,1932年7月8日最低見40.56,不足三年之內暴瀉89.5%,並出現大蕭條。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財富集中在小部份人手中,普羅大眾沒有消費能力。
第二,銀行業過份擴張,商業銀行及投資銀行混在一起,投機泡沫爆破後一發不可收拾。
1933年美國推出Glass-Steagall Act,分拆商業銀行及投資銀行業務,但1999年又廢除上述法案,2007年道指升上當時歷史新高。
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其後聯儲局力挽狂瀾,推出量化寬鬆政策,道指再創新高,但這次升市屬於虛假的B浪反彈,C浪將會帶領美股狂跌。
有關美國貧富懸殊的分析,請參考本欄上周發表的《貧富懸殊拖冧美國經濟》一文。

2007年美國的股票、債券及互惠基金主要由最富有的10%人持有,詳細數據如下:
•最富有的人(1%)持有50.9%
•第二富有的人(9%)持有39.3%
•普通人(40%)持有9.3%
•最貧窮的人(50%)持有0.5%
時至今日,美國的堅尼系數(Gini Ratio)升上新高,貧富懸殊更加嚴重,普羅大眾沒有消費能力,仍然是美國經濟的隱憂。
伯南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偏幫華爾街,協助美國金融業奪取巨額利潤。
此外,Ben Walsh 2012年12月19日在路透社網頁撰文,指出2012年是銀行界欺詐的一年(2012-the year of bank fraud),全文見:
http://blogs.reuters.com/felix-salmon/2012/12/19/counterparites-2012-the-year-of-bank-fraud/
根據Ben Walsh統計,2012年內被監管機構處分的大銀行共有22家,包括滙豐、高盛、富國及UBS等。
美國金融業巧取豪奪,2012年盈利大豐收,此種不正常現象難以持久。
2008年金融海嘯的元凶是幾家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他們過份投機惹禍。四年過去了,這些銀行的規模更大,金融海嘯的禍根並沒有清除。
美國的銀行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巨型銀行,共12家,總資產佔銀行業的69%。
第二,中型銀行,共70家,總資產佔19%。
第三,小型的社區銀行,共5,500家,總資產佔12%。

銀行業風險高度集中

此外,四家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銀行、高盛及花旗)截至2012年第三季止,持有未平倉衍生工具合約總值212萬億美元,佔銀行業持倉量總值約93.2%。風險高度集中,金融海嘯隨時可能捲土重來。
總結:導致1929年美股暴跌及觸發大蕭條的兩個重要因素死灰復燃,美股危在旦夕,可能重蹈1929年覆轍。

免責聲明:以上分析,只供參考,投資買賣,必須審慎。

許沂光
圖表分析員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