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Pad上一向都有訂閱兩份Geek雜誌,一是《WIRED》,另一個是《Fast Company》。這兩本雜誌的3月號,不約而同都有篇幅去講高智能體育用品。說穿了,所謂高智能體育用品,其實就是穿戴在身上,追蹤人每天的動靜,甚至心跳體溫等身體數據;有些像Nike + Fuelband,基本上是一條手帶,戴了之後就不斷記錄人的動靜,然後將數據送上雲端,再加一個iPhone App,使用者就可以看到自己每天的運動量,然後慢慢調校自己的生活習慣。有人說,看到了自己的運動量,就有動機去做多一點,讓自己的熱量消耗多一點。《Fast Company》甚至因此將Nike評定為2013年最有創意的企業。
我不是運動迷,恐怕就算知道自己每天消耗了多少熱量,也只會暗暗地感到自滿。但是,正如管理學大師所講“You can't manage what you don't measure.”(沒有量度,就不能管理)。所以,計劃經濟社會,第一件事,就是搞數據。當然,資本主義社會,一樣是搞數據。
計劃經濟社會搞數據,是為了證明政府做的事情是對的。像美國的通脹和失業數據,失業數字未必真正反映人民的收入狀況(皆因越來越多非全職自僱人士),通脹也不一定反映貨幣購買力被剝削的真相。總之,美國政府要拖延處理債務問題,任何可以用來支持聯儲局買債的數據,都會成為量化寬鬆的理由。這種思維危險之處,在於會自欺欺人,越陷越深。
資本主義社會搞數據,目的都是就是要找出和常態雙違背的數據,這亦是尋找「禾稈冚珍珠」的機會。社會有進步,就是靠這種發掘新現象的過程。
同樣的數據,心態不同,管理的結果可以完全相反。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