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的英女皇腸胃炎初癒就急不及待現身簽約撐同志權利,令人禁不住想撳個「Like」給這位Good Old Days裏的Good Old Queen。那些遙遠的老好歲月,我們用硬幣上的「女皇頭」決定人生大事小事、聽收音機學講最純正的女皇英語、並理所當然地把她一言一行視作淑女應有的榜樣。今天香港沒有了事頭婆,我們還可以盼誰?學誰?仰望誰?
記者:劉嘉蕙
晚晚電視見
殖民地時代長大的香港人,每天都要跟事頭婆見上幾面。
「郵局見到、政府部門見到;硬幣有、郵票有、電視更是晚晚都見。以前電視不是廿四小時播放,深夜收台之前,會播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同時打着一張英女皇照片。細個不會分鍾意唔鍾意,總之習慣了,覺得這人相貌慈祥。最開心是英女皇生日有幾日假放。」香港收藏家協會義務秘書吳邦謀說。
現任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1952年繼位,殖民地香港差不多三分一時間,都有她陪同度過。1953年,倫敦西敏寺舉行英女皇加冕儀式,遠在半個地球以外的香港,也為這名26歲的年輕女皇籌辦慶祝大典。長180呎的金龍,分兩天巡迴港島到九龍,港九新界搭起高高的牌樓,在當時香港,稱得上是最高規格的歡迎儀式,雖然主角未能現身,市民還是高高興興為事頭婆慶祝,「50年代香港,剛打完仗,百廢待興,好久沒有見過熱鬧場面,市民的興奮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金龍身上配有金銀銅片做龍鱗,舞動時閃閃發亮,那年代算很不得了啦!盛事結束後,數百塊鱗片更被拿去拍賣,大家瘋狂搶購,視為吉祥之物,一塊可賣得500大元。」
首位英國君主訪港
跟香港天各一方的事頭婆,登基後看看這個遠東小島,是廿多年後的事。1975年5月,英女皇展開4天訪港之旅,也是香港開埠百多年來首次有宗主國君主到訪,當時念小學的吳邦謀:「記得當時不用返學,老師叫大家搖旗歡迎英女皇,但都唔知自己做緊乜!」首次面對香港人,女皇坐上港督遊艇慕蓮夫人號,在皇后碼頭上岸,「他們也費了點周章,在啟德落機,坐車到尖沙嘴碼頭,再坐船橫渡維港。而在皇后碼頭上岸,是之前幾任港督履新的傳統。」
百年唔逢一閏,英女皇首次訪港一口氣Check In了廿多個地點:嘉咸街街市、摩士公園、何文田愛民村、荃灣衛星城市、葵涌貨櫃碼頭、香港大學、快活谷馬場等等,最新與最舊、基層至上流,通通冇放過,緊密過自由行;回看當時圖片,英女皇全程着靚靚四萬咁口,絕無欺場,「回想當年英女皇訪港,市民反應好好,大家覺得她親切友善,事後政府還製作了一本特刊,供市民訂購,印數很少咋,現在就知珍貴了。」
1986年英女皇結束中國內地訪問,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順道訪港。第二次見面,行程短短兩天,主要為立法局會議廳揭幕、以及為會議展覽中心奠基。其時香港好景,各界人馬在紅館上演一場大滙演,規模拍得住國慶。
75年訪港
86年訪港
女皇的秘密
女皇愛吔K
中國古代皇室用餐,講究精緻及養生價值,據說慈禧太后一頓飯就要包含150道菜式。相隔半個地球,生於戰亂年代的英女皇對食物不揀擇,鍾情的美食越簡單越好。前白金漢宮御廚Darren McGrady曾透露,英女皇私下最愛的是家樂氏Special K粟米片、果醬三文治及朱古力蛋糕。年逾八旬的女王,習慣一日吃四餐,早餐多數是粟米片加乾果及果仁、配大吉嶺紅茶。午飯及晚餐主要吃魚類,煮法清淡。下午茶方面,英女皇最愛是御廚秘製的朱古力批及紅莓醬三文治,但假如獨自用餐、怕肥膩,她會改吃水果,比OL的High Tea還要簡單。而臨睡前喝一點酒,是女皇多年習慣,心水口味是法國開胃葡萄酒Dubonnet 溝Gin酒加一點檸檬汁。
女皇的英語
殖民地時代,洋人掌大權,學好英文是上位必要階梯。當時立法局議員舌劍唇槍,用的是英語,水平不是「搓my breast」級數;社會大眾學英語,認定英國BBC電視台為最高標準,過時過節女皇發言都是最佳示範。吳邦謀分析,英女皇父親喬治六世受口吃問題困擾,可能令她特別意識到說話的重要性;在英國,「女皇英語」(Queen's English)一向被視為正宗英語,其發音又稱為「公認發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是上流社會「必備」行頭。民間亦有學會專門研究及推廣女皇英語,然而隨着短訊式英語、美式英語流行,該學會亦已於去年摺埋。有學者指出,相較登基初年,英女皇語音已漸趨親和、用字簡單。
鳴謝:吳邦謀借出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