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易走位 感染塞喉機會減 <br> 新靜脈導管 減患癌之苦

唔易走位 感染塞喉機會減 
新靜脈導管 減患癌之苦

【本報訊】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多時要在手臂插入靜脈導管,將藥物注射入體內,導管更隨時要留在身體內長達半年至9個月,容易引發感染,病人出現血塊阻塞的比率更可高達一成。威爾斯親王醫院近年引入嶄新三向瓣膜中央靜脈導管(PICC),絕少移位,病人亦不用再受「塞喉」之苦。
記者:吳嘉羚

現時普遍採用的導管容易移位或鬆脫,一旦導管入口位置處理不當,容易造成傷口感染,或因血液不流通導致俗稱塞喉問題。威院於2011年首次引入三向瓣膜中央靜脈導管,取代舊式的外周置入式靜脈導管,並於去年在兒童癌症中心應用。

患橫紋性腫瘤的莊小姐已換上新式導管,手臂活動較過往靈活。

毋須每日沖喉

該院兒童癌症專科護士張瑞心表示,新導管利用三向活瓣,平衡病人傷口、導管及血管三方面,大幅改善舊式導管容易有空氣走入喉管,或「通唔到血」的問題,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若出現塞喉問題,也會令藥物不能流入體內,並引致血塊阻塞。她估計以往使用舊式導管的每10名病人中,就有1人出現塞喉,改用新導管後此情況已很少出現。
不過,在兒童癌症中心引入新導管初期並不順利,她表示,在應用初期成效很差,曾在3名病人身上試用時,新導管竟無法發揮功能,藥物流不進體內。於是在去年2月,她毅然遠赴美國的兒童醫院取經,才發現原來在插入導管後要再倒抽一下,藥物才能順利進入,其後她將有關技術及有助倒抽的喉管帽蓋帶回威院。
威院去年開始應用新式導管後,病人的傷口感染個案大幅減少。張瑞心指出,舊式導管移位情況普遍,引致傷口出血及感染,最嚴重的病人曾於半年內更換了4次舊式導管,其中一次更是導管折斷。新導管則材料柔軟,能配合病人手臂的活動,「唔會咁易走位,以前啲病人導管走位之後,要即刻返醫院處理,一搞就要半日。」
過去沖洗導管也是不少家屬的難題,曾有家屬因為不懂箇中技巧,沖洗時令喉管鬆脫,新式導管只需每星期沖洗一次,毋須每日沖喉,也不用每周返醫院兩次找護士檢查,病人及家屬也較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