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年長一輩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都會對眼前這部Morris 1300不會陌生,因為六七十年代,香港正值英國管治時代,好多當地產品在香港都大行其道,汽車亦不例外。當年大街小巷泊滿的,正是英國的Morris,今日重遇這部經典小車,或許能勾起你不少美好回憶。
撰文:沈啟泰 攝影:蔡家輝
魅力小車流行一時
講起Morris 1300,年長一輩可能會滔滔不絕,八十後車迷則可能見都未見過,為甚麼呢?這要先看看Morris的歷史……
Morris 1300是由英國British Motor Corporation(BMC)在1962-1974年生產,早於1952年BMC已負責Morris和Austin的汽車業務,當時該公司亦持有MG、Riley、Wolseley等品牌,為令生產成本降低,Morris 1300的多個部件亦同時配用到其他汽車型號上,此舉雖降低成本,但亦令當時很多汽車設計都相當近似,收藏價值亦相對偏低。然而經過數十年歲月洗禮,Morris 1300現時在香港已極罕見,年輕一輩未見過都唔出奇。
Morris當年在香港主要有1100及1300兩款型號,是當時極流行的英式小車,引進香港的由家庭車、政府車,以至教車師傅都用它,受歡迎程度一時無兩。 而這部1968年生產的Morris 1300,才剛由英國運抵港,是擁有多部罕有古董車的Paul最新的收藏。拍攝當日,小記也是第一次駕駛Morris 1300,駛到油站,甫停定,一名年約六十的女職員立即上前問攞油缸蓋車匙,小記驚訝為何她如此熟悉,職員坦言年輕時很多追求者都駕駛Morris約她出街,可見當年此車和這位女士,都魅力非凡。
經典外形一見難忘
因很多部件與BMC旗下車款共用,Morris外形因此予人熟口熟面之感,大大個電鍍鬼面罩,襯托兩盞圓形頭燈,十足十Mini Cooper放大版。而車側線條更與同門Riley、Wolseley同出一轍。尖角尾燈與兩邊尾冚腰線亦很匹配,加上前後電鍍泵把設計,令人一見難忘。
內櫳方面,鮮紅色梳化座椅,配合簡潔的中控台,頗大直徑的軚環可減少沒有風油軚所帶來的轉向力度,而前方的橫向指針式公里錶設計更是創意非常。為求行駛更暢順舒適,工程師特別研發一套Hydrolastic懸掛系統,原理是利用四輪獨立液體膠囊連貫四邊懸掛組件,當行駛凹凸不平路面時,令車輪可以更貼服吸震,而膠囊內主要是蒸餾水及酒精,因此本地老一輩車迷稱之為水囊避震。可惜這避震系統並不如想像中耐用,加上串連的設計萬一有任何漏水出現,整台車便會一下子下降到近乎貼地,因此Morris在本港亦有個有趣暱稱叫「磨地雞」。六十年代的家庭小車,還未興配用冷氣系統這類高級設備,而Morris亦只配有暖氣風機,如夏天在香港使用,車主惟有打開側玻璃前方的三角窗引入生風,作為散熱之用,相信這亦是駕駛古董車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