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解碼:<br>行業重組複雜 鐵路股陷困

國策解碼:
行業重組複雜 鐵路股陷困

國務院機構改革,鐵道部證實遭政企分解,行政納入交通部,再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企業職責。市場正瘋狂辯論鐵道部2.6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巨債的最終去向,惟內地鐵路發展往後所面對的實際挑戰,應為發新債的困難、以及引入民間資金的如意算盤,究竟響不響。
按鐵道部截至2012年第三季總資產4.3萬億元計,資產負率達62%,以國有部門而言可謂誇張,中央會否全數埋單仍屬未知數。其實,以當局口吻是債務要按公益及經營性分開,早已意味國家與企業共同找數的傾向,中央會出手,問題只是「孭」的方式及額度而已,變成壞賬機會不大。
現實是,負債與資產某程度是相對的,鐵道部擁有的是優質高鐵資產,高企債務目前仍未屬於大難題,難題其實在於未來。鐵道部除了償債,同時每年亦要集資以支持建設,2013年投資預算達6,500億元。由於發債主體由國家變企業,未來鐵路債不再享稅務優惠,風險溢價大提高,鐵路發展倘持續以債支撐,融資成本勢大漲。

戰略性資產難引民資

市場因而憧憬,過往一直鼓吹的引入民間資本或可突破,但鐵路與能源、電力等一樣均為具戰略性資產,以過往經驗,民間資本介入難有好下場,如早年京滬高鐵及衢常鐵路的民資最終敗走。高鐵項目特殊,除前期投資額龐大、回報期長外,民間資本亦難以掌握話語及營運權,地位尷尬,要市場真正重拾信心投入鐵路發展,實不是易事。
單集資已困擾市場,鐵道部被指為小部份企業壟斷的「遊戲規則」,最終變化更難測。無論如何,由肯定受惠者變前景充滿不確定性,足以令中鐵(390)及中鐵建(1186)不樂觀。

記者:林靜
本欄逢周二至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