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維二○一三年,當初一直想拍這部影片的胡金銓導演離開這世界已經十多年了。 忽然美國霍士與中影達成合作協議要來拍這部當初小胡的構思「華工血淚史」。記得那時他口中這部片的原名是「Oh no I go」詳情不記得了,只約略記得講的是早期中國人在海外以勞力換取溫飽的辛酸,有血有淚。
要拍的這個故事,小胡從七十年代末期講到九十年代初期從未婚講到娶到了鍾鈴仍在說。十多年前在洛城,碰到健康得戒煙戒酒又茹素的小胡,還有一個會空手道的女司機是他那ABC粉絲,當時他仍然未能忘情於Oh no I go,我還開玩笑的連連擺手:挑些新鮮的來說行不行,Oh no I go……作勢要走人呢。
洛城一別,九幾年某週日在沙田馬場時手機響起,這一個電話還害我被馬場的保安人員盤問不已,來電者竟是電話稀客小胡,那次中斷的談話後竟成永訣,故人已渺,而他那不變的題材不再是紙上談兵,而將成為一部鉅作,亦堪告慰小胡在天之靈。
很高興見到演員名單上有周潤發,若是小胡仍在世要選角也會選他吧,以國際視野來論角色,發仔放在任何地方也不遜色呢。
上一個世紀,小胡離開人間時才六十五歲,做為一個國際知名的,多材多藝的導演,他離開得太早,有許多未竟的心願都與未拍成的戲有關,而這部他說得最多,最恨拍的戲,在回歸前臨門一腳踢空……香港未回歸,他已經冇眼睇說走就走了,十多年後,此戲能落實開拍,也是冥冥中天意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