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今個月尾開鑼,是城中最受歡迎的體育盛事之一。球場故事固然熱血,球場外也有感人小故事發生。雞糊孖妹不以成敗論英雄,最喜歡人情味洋溢的球會文化。王氏兄弟年紀相隔八年,同樣走上打欖球之路,一個離場,一個才剛起步。
記者:周燕 攝影:潘志恒、陳盛臣
欖球孖妹:矮有矮打
球場細雨紛飛,寒風入骨,但穿上短衫短褲的欖球少女一股勁地進攻、攔截,無懼風雨,非常熱血,她們皮膚上的水點,也不知是汗是雨。欖球向來是鬼佬天下,少女身上的球衣寫着「雞糊」,港味十足。雞糊是八十年代成立的一支欖球會,成員大部份是本地華人。穿藍色外套的鄭芷婷,外表Cool爆,在場中帶領小師妹練習,無論高矮肥瘦,強弱快慢,都沒有遺漏。運動場明明是英雄地,但汰弱留強不是她們的文化。
27歲的鄭芷婷打了12年欖球,是球會中年紀最大的成員,「我以前也是不起眼的,但大家沒有厭棄我。不可以因為身材高大才被重視,只要有心學就要教。以前別人沒有放棄我,所以今日我也不要放棄人。」鄭芷婷代表香港隊出戰過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東亞運等大型賽事,以業餘運動員來說,成績算是不錯。「唔明白點解要向後傳,向後傳點進攻?」她記得12年前誤打誤撞學欖球,本是習泳的她,向來習慣一個人在水中勇往直前,「不懂得跟人溝通,因為在水中不可傾偈嘛!」走上綠茵球場,知道甚麼叫隊友,甚麼叫團隊精神,進攻也好,攔截也好,一人難成事,明白溝通不只是說話這麼簡單,「而是如何跟人建立默契,令到想做的東西做到。」
溫情文化
旁邊的小師妹是20歲的李念殷,身材高䠷,落場打波,衝勁十足,證明矮有矮打,高有高打。李念殷在中大讀體育運動科學系,4年前開始打欖球,被其刺激感所吸引,但能夠在雞糊打下去,是因為球會的溫情快樂文化,「會關顧所有球員,不會因為你叻一點才教多一點。」鄭芷婷是球會老鬼,感受更深,「一支欖球隊至少要有三十人。雞糊女子隊以前不夠人,就四五個球會合併出賽,但新人沒有機會,我們覺得好唔抵,於是好想幫新人隊友,私底下幫她們練習。在合併隊時,我們沒有安於現狀,常常想搵多點人加入雞糊,老是想着如何學習別人的強項,好像鬼妹性格獨立,有意見會即刻說出來,學習她們的長處,把她們的長處帶回球會。四年前,我們開始組織到自己的隊伍,現在有四十多人了!」
欖球的魔力原來不是成就巨星的誕生,而是任何人都有機會享受在綠茵草地奔走的快樂,「甚麼身形也好,大件一點,靈活一點,細粒一點,甚麼人也有自己的位置,不同人都可走在一起玩!」這不單是欖球場上的致勝之道,也是我們做人的生存之道吧。
欖球兄弟:人人都有傷痕
王俊喬、王展維兩兄弟不但外型似,連興趣都一致──打欖球,不同的是,弟弟如初升旭日,欖球之路開步不久,哥哥已經退出心愛運動,努力經營事業另一片天。兩兄弟年紀相距八年,同樣在北愛爾蘭讀中學時,接觸欖球運動。28歲的哥哥說:「欖球在當地是一種Culture,甚至是他們的Religion。」20歲的弟弟中一時去到同一地方讀書,相隔數年,光景依然,「學校主要運動是欖球,女仔就打Hockey。一有比賽,大家就會看,個個人穿上球衣,在看台大叫。」國際賽事如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香港才會出現此情此景,但人家連本地賽、熱身賽都有如此熱情氾濫的觀眾。
弟弟讀畢預科,回流香港讀大學,在科大讀工商管理,也是學校欖球學會幹事,投入香港大學生上莊文化,但三分二成員是非本地生,畢竟欖球對於香港人來說,最貼身一次只是七人欖球賽,湊湊熱鬧,感受一下鬼仔鬼妹對運動的熱鬧。一班年輕人上莊,玩、交際、識朋友才是重點,打比賽是其次,弟弟想起昔日在彼邦,即使是校際賽,大家都煞有介事。
受傷、遺憾
兩兄弟從未同場較勁,但哥哥無心散落的欖球種子,老早在弟弟心中萌芽。哥哥十一、二歲去北愛爾蘭讀書,假期回港,「拿欖球來打他,他把Cushion放在肚上,我撞他,又教他傳波。」哥哥是首位華人當上欖球隊長,技術贏青睞?「不是吧。我不常常入波得分,倒是助攻較多。」隊長講人緣、號召力,技術次要,「隊長是中心點,令到所有人走在一起!」本想帶領一班兄弟出征2010年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無奈比賽未開始,拉傷左膝十字韌帶,無法出賽,當年港隊在銀盾賽接連擊敗南韓、意大利及俄羅斯,奪得自2001年以來首個錦標,「當然替他們開心,但自己心情很複雜,本應有份出賽,不知如何形容這感受。」2011年,港隊為七人欖球賽埋隊揀蟀,哥哥左手又甩骹,現在說來遺憾不是沒有,「之前打過兩三年,雖然不可再打,但總算試過了。」哥哥現在任職獵頭公司,不再打欖球,改打泰拳。弟弟現在打的位置叫傳接鋒,即昔日哥哥打的位置,猶如足球隊的中場,負責組織攻勢,年紀輕輕,受傷已是家常便飯,「中學比賽時,別人的膝蓋撞到我左邊鎖骨,休息了三個月,無得打。這是最失望的一次,因為畢業前最後一次比賽也不可以落場。」
雖然人人都有幾道傷痕,但哥哥說:「這麼粗魯的運動,其實大家都很斯文!」對呀,幾時聽過欖球迷輸波醉酒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