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哋有嘢講:<br>體路!血拼!

我哋有嘢講:
體路!血拼!

晨早9時,公司的白領返回座位,左手舉起咖啡杯,右手在鍵盤上翻騰,目不轉睛查閱足球賽果、NBA的即時比分。近年,海外體育網站由小眾走向主流,但香港賭波者眾,留意本地體壇新聞卻不多。兩位前報館體育記者偏向虎山行,自資開獨立體育新聞網站「體路」,希望像「主場新聞」般有立足之地。

兩80後體記闖新天地

分別從事體記6年和3年的Faye和Carrie離開報館,去年決定自立門戶,所帶走的不僅一本寫滿運動員和教練的電話簿,而是真正的人際網絡,「同好多商店一樣,我們都想為『體路』打響頭炮,結果膽粗粗找黃金寶做訪問,想不到他一口應承,還叫我們將來一定要出手機apps;他說這個是大趨勢,他不知道當天黃昏訪問完畢後,我們立刻衝回辦公室動筆。」
那篇寫足一晚通宵的黃金寶專訪,累積逾5,000點擊率,近期的一篇香港隊門神葉鴻輝訪問,點擊率突破6,000,更有運動員和記者同行在facebook分享。千禧年前的科網熱盛極一時,這股熱潮十多年後捲土重來,影響力跟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不相伯仲,「獨立媒體」、「主場新聞」等民辦網站由最初的小眾;經過編採人員努力發掘新聞題材,發揚光大,記者行內現有不成文習慣,上班前先上該兩個網站收料,「體路」會不會成為第3個?

「體路」第一篇專訪,就是訪問當時剛退役的黃金寶(圖)。
資料圖片

「碌卡」搵運動員寫網誌

「繼續『碌人情卡』,請了歐鎧淳、陳浩鈴等十多位現役和退役運動員寫網誌,有部份是不出名的運動員,其實想他們用第一身角度寫自己,讓外界知道甚麼是本地體育。」Faye和Carrie每日平均輪流花數小時整理網站,坦言荷包有出無入,只靠心中的一團火,某程度上是一場賭博,注碼就是自己的心態,希望有知音人認同。
09年,Faye赴山東採訪全運會,認識當時仍是寂寂無聞的李慧詩,Sarah的一番話令她一生難忘:「為甚麼你想訪問我呀?!我不出名,無人識我。」家傳戶曉的「牛下女車神」喚醒港人,這塊彈丸之地原來不只得金融地產。「體路」到能否殺出一片天,與香港體壇成績直接掛勾,Faye和Carrie對本地體壇的前景投下信心一票,勝負未分,已值得欽佩。記者:林湛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