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47學年早期,在卡爾.波普與維特根斯坦爭論(即那個著名的撥火棒事件)次日,波普說:「倫敦火車上,在我的車廂,有兩個學生對頭坐着。一個男孩讀一本書,一個女孩讀一本左派雜誌。女孩突然問:『卡爾.波普是誰?』男孩回答:『沒聽過。』這就是名聲(fame)!(後來我發現,這本雜誌上有一篇攻擊《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的文章。)」(Karl Popper, "A Confrontation with Wittgenstein" in F.A. Flowers III (ed.), 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 I, p.164)
與波普對自己無名氣的憤憤不平相比,維特根斯坦對於自己聲名榮辱反而漠不關心,他不願在學院裏多待,一有機會就出逃,如離開大學去參軍,以及到維也納鄉村當小學教師等,儘管後來被迫回來,那也是不情願的。1939年因為G. E.摩爾辭職後劍橋大學哲學教授空缺,維特根斯坦申請該職位,當時,他被視為該時代的第一哲學天才,C.D.布洛德說:「拒絕給維特根斯坦這個教授席位,就像拒絕給愛因斯坦物理教授一樣。」儘管他並不欣賞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工作。2月11日,維特根斯坦獲選為哲學教授,他給朋友埃克爾斯的信中這樣說:「得到教授之職是很討人喜歡的,等等,但若得到開關閘門口的工作,那對我好得多。我的地位沒有帶給我任何快感(除了我的虛榮和愚蠢有時獲得的快感)。」
1949年7月,維特根斯坦來到美國。秋季學期開始,馬爾科姆帶他參加一次康奈爾大學哲學研究生的聚會,他的現身引起了很大轟動,約翰.尼爾森回憶說:他是一個穿着風衣和舊軍褲的老人,要不是臉上閃爍着智慧的光芒,人家會以為他是馬爾科姆從路邊揀回來的流浪漢。尼爾森告訴一個朋友說這是維特根斯坦,對方還當他開玩笑,說「別耍我了」。主持聚會的布蘭克出乎意料的轉向右側,明顯是對馬爾科姆帶來的這個老人說了那句令人震驚的話:「我不知道您是否願意幫忙,維特根斯坦教授……」布蘭克說到「維特根斯坦」這個名字時,學生們一片驚呼,1949年的哲學世界,「維特根斯坦」是一個神秘和令人敬畏的名字。就像如果布蘭克說「我不知道您是否願意幫忙,柏拉圖……」,也會引起同樣的驚呼。套用卡爾.波普的話講:「這就是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