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有幸認識一位財經版編輯,還是一位美女食評家,可惜那頓飯的味道個人評價並不怎樣,而人氣店亦名過其實。不過整體評分仍是不錯,主要原因還看席上佳客,另外我亦慣常地給了一些「酌情分」,無他,只怪自己「唔識食」。基於向來的嚐味能力不高,從來只有羨慕那些味覺敏銳的人,再者一向急性子,精品細味的「慢食」功夫也不是我能應付。所以往往糟蹋了好東西,又辜負了廚子巧手,差點還冒犯了人家幾百年的名聲。
有豆腐味 有口感
說的自不是上述香港那些所謂名店,而是一家位處京都的豆腐店,據稱是日本最早的湯豆腐料理店,創立於寬永12年(寫咗等於冇寫,即係西曆1635年),經營至今已歷378個寒暑。至於這間幾百年老店的所在地就是京都名剎南禪寺旁,而湯豆腐最初也就是為寺院僧人供食,且是「精進料理(也就是素食)」的重要食材。「精進」二字,原有專心致志,努力不懈的意思,套用於烹飪,也就清楚說明如斯料理本為僧人修行齋戒而設,簡樸飲食亦有助摒除用者慾念。不過今日倒成了凡夫(像我這種遊客)另一朝聖之舉,300多年前,怕且唔會有乜人諗到。
講番這個朝聖餐單,劃一菜式,單一收費,童叟無欺,唯一選擇就係:「食定唔食」。話明係修煉,如此安排,合情合理。反正幾百年都是獨沽一味,犯不着為俗子搞花臣,貴客亦只好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去欣賞,尤其係我,亦早已做好思想準備要「隨遇而安」。嗰餐唔計個飯,總共有五樣紛陳,首先前菜有胡麻豆腐、味噌烤豆腐同山藥泥。都不錯,因為每一樣嘢,我就算蒙着眼都知自己食緊乜,其實這點很重要,此很謂「真味」也。
至於主菜「湯豆腐」,店員為求我們能得嚐「真味」,更加主動示範此菜的吃法(其實係佢盡最大努力以英文講解,我哋都係呆望)。首先就是將原本置於鍋中央,裝有淡醬汁的小瓶拿走,然後將鍋裏的豆腐撈至碗裏,酌量加入䓤花及七味粉,再略以已燙熱的醬汁調味即可食用。照搬嗰啲女藝員嘅口脗,就係好有「豆腐味」同「口感」,雖嫌膚淺同求其,卻已經是我最真摰的表達。況且以我這個一貫「重口味」的食客,竟然可以甘之如飴,實不可思議,至於更招人非議之舉,明天續談。
盧先亞